茂名 [切换城市]

TOP

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姜堰实践”
2016-03-16   来源:防城港农批网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火红的太阳   字体:【 】  浏览:50次   评论:0

冯茜黄熙春本报记者李文博

2013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首批试点落定,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拿到了改革创新的接力棒。路该怎么走,姜堰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与规划,姜堰区的主要领导均表示。

棒入手里,如石入水中,激起浪花朵朵;鸭入春江,试水改革温度。走在姜堰区的田间地头,你会看到一座座指路牌,指向各个实验区:国美农场向东走、富有农场向南、为农中合体向西……每块地着明确的标示,每台农机具整齐地停放在仓库中。窥一斑可见全貌,姜堰区进行改革试验,能在农业部试点考核中两年都位列前茅,下的一番功夫,可想而知。

适度规模,解决发展要素配置规模之“惑”

在小农经济,不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农业规模经营成为一种大的趋势。然而度在哪里,量在何处?姜堰区在探索中,秉承使农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理念,率先试水。

首先划定一个可比对象。外出务工农民一年可以获得4-6万元的收入,农业的亩效益在600元,要使一个家庭的种植效益能够与外出务工基本相当,种植规模要在100-300亩左右。

确定大方向后,姜堰区开始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同时以发展家庭农场作为改革的切入口,推进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把姜堰区桥头镇作为先行试点。坚持集中连片流转、集体统一发包,把好主体准入、规模适度、价格适中三关,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桥头模式”。

卫泽明,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人,“种了几十年的地,现在觉得种地是个有前途的职业,好多在外务工的邻居,都羡慕我哩。”卫泽明夫妇两个在村里流转了224亩田,2013年还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夫妻两个是种地好手,没事就会钻进地里,伺候庄稼,“扣除化肥农药等支出,每年能赚到16万元,我们夫妻两个现在可高兴了。”

两年时间,全区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78.2%,发展家庭农场1039个,种养大户1642个,以及合作经济组织1312个,龙头企业138家,涉及粮食、园艺、生猪、肉禽、水产等多个产业,使家庭农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基本构建。

为了规范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向,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在《意见》引导下,目前已创成了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8家、泰州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2家,区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7家。

为农服务综合体,解决专业服务要素配置之“需”

“以前种几亩、十几亩,量很小,打下来的粮食也有地方晾晒,现在流转两三百亩,一季产量就要100多吨,收获的粮食成批的送至家中,去哪里晾晒?想晚点,粮食干透再收割,怕误了下一茬;若割早了,又怕会影响这季的粮食品质。”家庭农场农场主陈连高直犯愁。

“家里的农机具,越添越多,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花了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机器,没有地方存放,在外面日晒雨淋,太心疼。”卫泽明说。

责任编辑:雍敏
Tags:农业生 姜堰实 责任编辑:火红的太阳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促进农民工返乡首先要细致落实国.. [下一篇]“部长通道”再次开启回应三农关切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