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咋样了?
两年来,不少人在问。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联系点,兰考的点滴变化,倍受关注。
窥一斑而见全豹。去年年尾,一场暴雪席卷兰考,气温陡降12摄氏度,不少棚顶吃重,道路成了雪窝。县里一个微信群倡议铲雪,全县机关干部不约而同走出家门,从主街扫到背巷,从国道干线铲到黄河大堤,很多人奋战了一个通宵。次日清早,人们看到一座清清爽爽的县城,外来司机惊奇:“怎么兰考雪这么小?”
一场雪看出了士气——甩开膀子干;看出了底气——没有攻不下的难;更看出了心气——积雪不是就地堆进花坛,而是自发清运,避免伤及苗木。
兰考变了!河南省委领导连夸“势头旺盛,前景可观”。兰考人也憋着一股劲,要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
两年完成脱贫总目标的91%
作风之变:从“坐着等”到“比着干”
过去,上面不少项目或多或少对兰考有倾斜,然而当地干部队伍自身动力不足,“推推走走,不推不动”。
沉疴待猛药。在2014年春那次激烈的民主生活会上,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拷问着包括自己的每个人:“守着焦裕禄精神,50年了,为什么兰考贫穷落后仍没有根本改观?年年学焦裕禄,老书记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还在我们身上吗?”
从那以后,一场洗礼涤荡全县。抓到痛处、红脸出汗成了常态,动真碰硬、自我严管渐成自觉。一位乡党委书记,儿子结婚,只请了4小时假。规划局一位同志,手术伤口没长好便悄悄回到岗位。城建局一位同志虽已退居二线,但坚持每晚骑车20多里查看街道公共设施……以前看焦裕禄,兰考干部觉得“离自己远”,如今干起工作纷纷成了“拼命三郎”。
最难的工作是扶贫。2014年,兰考承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当年4月,全县在册贫困人数7.9万。
重担怎么挑,扶贫怎么扶?340多名机关干部组成115个驻村工作队,走进贫困村,摸情况,建台账,一对一精准帮扶。“一开始,送小鸡、羊崽,让贫困户认养,响应者寥寥。贫困户担心‘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养殖风险太大。”仪封乡扶贫工作队总队长、县监察局副局长谢凤全说,工作队立刻转变思路,想方设法办板材厂、衣服加工厂,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在孟寨村,3个板材厂机声隆隆。小山似的木头,几天工夫就变成一张张木板。每个板材厂,至少解决十几个贫困户就业。
办厂要资金,贷款哪里来?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基金,撬动10倍银行贷款额度,用作支持贫困户和致富带头人创业、参与扶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驻村工作队成员担任“扶贫信贷推广员”,推荐贷户,协调开工,一跟到底。截至2015年末,银行为79家小微企业放贷7000万元,为贫困户担保贷款2700万元。兰考县五农好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立告诉记者:“从岗位设置之初,我们就优先保障贫困户就业,至少拿出200多个岗位。公司也顺利拿到80万元贷款。”
兰考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以人均年收入超2800元为标准,全县贫困人口从7.9万人降到7000多人,完成脱贫总目标的91%;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9072元,增加2300多元,增速排名位居河南省10个直管县第一。
责任编辑:刘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