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纳入首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是唯一一个以农垦国有农场为主体承担改革试验的试验区。在垦地合作中,农场与地方优势互补,共建新型小城镇;这里八成居民是从周边迁来的农民,他们与农场职工联手发展现代农业,共享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实惠……试验区挂牌五年之际,记者走进安徽怀远县龙亢农场一探究竟——
小农场是如何变成小城镇的

以龙亢农场为核心扩建起来的小城镇,凭借优美的环境、便利的生活设施,不断吸引周边农民向中心镇集聚。
李峰/图本报记者杨丹丹/文
踏上这片土地,你会发现它与中国正在高速城镇化的大多数中心乡镇无异: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商品房、熙熙攘攘的集市与人群、一到夜间就无比热闹的广场与公园、广袤肥沃的良田……
然而只有更近一步地接触它,才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这块土地隶属国有企业,又兼负着社会职能。这里的八成居民都是从周边迁来的农民,他们虽然不是本地人,但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等已经在当地社区纳入管理,农垦职工在集中连片的土地上进行科技示范,引领辐射着周边乡镇农业现代化的加速。作为首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是唯一一个以国有农场为主体承担改革试验的试验区,安徽龙亢农场的垦地合作模式一经推出,立即吸引了全国众多媒体的关注。
垦地合作,形成本体发展合力
“农垦与地方在体制上如何理顺关系、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农垦系统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性难题。”一直关注农垦改革的安徽省农经学会会长陈进说,龙亢农场农村改革试验区挂牌以来,有效突破垦地行政边界,构建一体化管理建设平台。垦地联合成立协调领导小组统筹试验区建设,变农垦和地方两个管理主体为一个主体,编制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将龙亢农场与周边龙亢、河溜、徐圩三乡镇统一规划,统筹布局,共同发展。
具体的做法是垦地共建支持体系,融合发展有政策保障。怀远县和安徽省农垦集团分别制定了“双预算”和“两不取”政策,共同搭建试验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平台。“双预算”即怀远县对农场区域内产生的税收和土地出让金县级可用部分全额预算为农场发展基金,用于试验区开展现代农业辐射试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管理服务支出。“两不取”即安徽省农垦集团对龙亢农场经营所得、怀远县拨付农场的“双预算”资金,一分不取,全部投入到当地区域发展。
龙亢农场党委书记缪向阳介绍说,2015年一年试验区产生的税收和土地收益超过5000万元,是试验区成立之前的10倍。五年来,怀远县累计拨付“双预算”资金有力地支撑了试验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坐落在农场西侧的安徽雁湖面粉公司是安徽省目前为数不多的国有面粉企业。每到粮食成熟季节,成群结队的农民都会驱车前来售粮。“作为国有农场,不仅要生产良种、商品粮,还要延长加工产业链,发挥好农场对周边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农场的长远发展,缪向阳心中有一本账。
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助推现代农业
尚跃是怀远县徐圩乡徐圩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几年前,他流转了近万亩土地种植粮食,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状元”。“如果没有龙亢农场的技术装备支持,我不可能发展到这么大。”尚跃说,无论是种子化肥还是农药农机等技术支持,他经常去找农场的农服公司帮忙。正是有了龙亢农场这座种粮“靠山”,他才有底气和胆量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