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了生态增了效益
——畜禽行业推进粪便综合利用综述
本报记者焦宏 见习记者裴逊琦
在农村,随处闻见畜禽粪便的味道似乎再正常不过。然而随着畜禽养殖总量和养殖场户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粪便不仅气味难闻,更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据行业统计,全国每年产生38亿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不到60%。2014年规模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049万吨和58万吨,占当年全国总排放量的45%和25%,占农业源排污总量的95%和76%。
2014年1月1日施行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明确了一系列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政策扶持和激励引导措施。为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示范引导,从2014年开始,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各地也积极探索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有效技术模式。随着粪便综合利用试点示范的深入开展,全国各地涌现很多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典型模式。
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畜禽粪便治理既要保生态,也要保生产。一些企业探索改进养殖工艺和粪便处理技术,在保生态的同时,也提高了养殖效益。
广西玉林市奇昌种猪养殖有限公司的高架网床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企业自主研发节水养殖工艺和微生物菌剂,推行养殖全程免冲水,底层粪便自动堆积发酵,用水量减少90%,生猪养殖环境明显改善,加快了生长速度,育肥猪提前10—15天出栏,实现了养殖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畜禽粪便不同于工业污染物,是可降解、可利用的宝贵资源。目前,我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低与土壤有机质持续下降并存,养殖有肥料,种植有需求。湖北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正是瞅准了这个机会,探索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农业模式。该公司先后投入7800余万元建设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和种植基地,形成了“干湿分离-生物发酵-多级沉淀-管网输送-植物利用”的资源化利用体系,建立了以生猪养殖为主导,茶叶种植、果蔬林木种植、特色水产品养殖相配套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立了“猪-沼-茶、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4条循环农业链,年处理粪水4万吨,年产沼肥1.2万吨、沼液2.8万吨,实现了粪便的综合利用。上市公司河南牧原实施全程节水和饲料管控,采用全漏缝地板和机械干清粪方式,粪便高温堆肥、尿液厌氧处理,粪尿全部作为肥料还田利用。
探索多元化参与机制
在粪便处理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探索PPP模式,建立专业化生产、公司化运营的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粪便综合利用。同时在条件成熟的畜牧大县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整县推进模式。
在养殖密集区建设粪便集中处理中心,对周边养殖场(小区、养殖户)的畜禽粪便实行专业化收集和运输,并按资源化和无害化要求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主要有两种运行方式,第一种是政府投资建设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及行业协会等具体运营。同时,帮助养殖场建设畜禽粪便贮存设施,协调畜禽粪便处理的终端产品(有机肥、沼液等)使用的耕地,为实现综合利用提供保障。第二种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企业为主建设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中心运营自负盈亏,政府对中心建设、粪便收集等给予一定补贴。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在政府推动主导下,以南平正大欧瑞信公司为第三方主体采用集中处理模式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治理。公司在养殖场集中区域设置粪便收集与预处理点,通过截污管道将猪粪水收集至预处理点的集粪池,经固液分离后将污水输送至集中处理点的集水池,通过一系列处理变污水为肥液,用于农田的灌溉;固体粪便经堆肥发酵后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或用于商品有机肥加工,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延平区政府按实际生猪存栏支付给第三方治理公司一定的运行费用,并为公司流转土地1000亩作为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生态农业,公司通过固体、液体有机肥的生产销售取得收益。
湖北省仙桃市三伏镇政府投资490万元建设公共公用设施,养殖户出资委托处理粪便,蔬菜合作社负责设施统一运营,实现粪便综合利用。
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构建政策框架体系
2016年,在全面贯彻《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基础上,重点工作是养殖布局优化调整,特别是洞庭湖区等南方水网地区生猪污染治理,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实现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双赢”。
2015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水网地区生猪主产县要以《意见》为指导,根据土地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推进生猪区域布局调整,超过环境容量的要坚决调减。其他地区也要按照生产生态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消纳能力,科学布局生猪生产,引导生猪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
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努力构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政策框架体系,采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等多种手段,支持养殖场户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一方面,政策支持将从单纯注重产量增长向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转变,突出稳定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两个主攻方向。另一方面,进一步创新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引导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做大做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产业。
“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力争2020年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便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说。
责任编辑:孙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