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呵护野生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6-04-10   来源:遵义农批网 人民日报 作者:mhmee   字体:【 】  浏览:44次   评论:0

当舌尖珍品遇上珍稀物种

呵护野生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杨文明

“山珍”是舌尖上的美食,松茸、松露等菌类是东西方菜肴里的珍品,市场潜力大。同时,“山珍”更是珍稀的植物资源,过度采摘会破坏生态环境。两者如何兼顾?近日,记者走进“野生菌王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采访了当地做大做强野生菌产业的经验。

从过度采摘到主动保护

3月底,一场春雨过后,空气中散发出特有的淡淡菌香。

“雨水一过,野生菌漫山遍野。”村民余正聪说,最初,村民采摘野生菌都是自家吃,即便拿到市场上,也卖不了什么好价。直到有国外客商进入南华,高价收购松茸,野生菌开始值钱。

蜂拥而上的采摘,资源能否持续?“过去抱着我不采也是别人采的心理,看到松茸就‘一锅端’。”余正聪说,集体林没人管,不少刚刚长出来的幼茸、已经衰败的老茸都会被摘掉。

“幼茸的个头不够,营养价值有限,卖不上好价;老茸被摘,意味着孢子无法散落,影响种群繁衍。”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刘培贵说。

山林确权到户,无主野生菌归到了各家各户,情况开始好转。南华县委书记李云升说,产权明晰后,村民为了自身利益,保护野生菌资源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不仅避免了外来流动人员无序采挖,村民还主动贴出告示牌,在野生菌采摘季节轮流看护。”

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和企业合作。云南楚雄咪依噜天然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余跃先说,林子下面埋着“宝贝”——黑松露,冻干品黑松露出口欧洲,一公斤动辄几千欧元。与村民合作,既解决了公司货源,也实现了村民增收。

从连根拔起到科学管护

林地确权到户,也并不意味着野生菌得到了充分保护。“对不少伞状菌采摘,国外割、国内拔。这就好比收韭菜,割了会一茬接一茬,但是连根拔今年有,明年就没了。”刘培贵说。

采挖松露更简单粗暴,余正聪说,松露一般有“菌塘”,用锄头“一锅端”后,菌塘被破坏,一片区域内的松露都会绝迹。提前采挖现象也比较普遍。原本松露应该在11月底、12月份才会成熟,但部分农民10月份就等不及了,挖到的松露不仅个头小,品质也没有保证。

李云升说,南华县在云南率先实行“封山育菌” “采摘权竞标拍卖”等管护新机制。“一方面通过封山育菌,保护野生菌种质资源。另一方面不断推进采摘标准化。”

为了确保出口松露的供应品质,余跃先开展了野生松露保育促繁实验。在3000多亩保育促繁基地内,不仅采挖时间被严格控制,采挖方式也更为讲究。“先用耙子一层层慢慢拨开土层,只有遇到成熟的松露才会取出,不成熟的让其继续生长,等采挖完毕再将土一层层铺回,避免菌种暴露在空气中死亡。”

从供应国外到走俏国内

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低迷,野生菌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野生菌市场出路在哪里?

南华野生菌信息港总经理杨文说,虽然云南以外的消费主要集中在高档餐厅,但随着大城市普通居民消费习惯的培养,国内市场潜力很大。

“现在大中城市普遍对野生菌是否野生,是否有毒存有疑虑,我们目前收集了300多种野生菌的烹饪方法,制作了烹饪视频。”杨文认为,传播野生菌烹饪方法在推广过程中尤为重要。

南华县还连续多年举办野生菌美食节,将野生菌产业发展和旅游结合起来,推广体验式旅游。在南华,野生菌不仅“长”出了农业、加工业,还“长”出了第三产业。

李云升认为,目前云南野生菌仍处于产业链末端。“如果把野生菌制成高档食品调料,附加值不止翻一番。传统上认为没有用的有毒野生菌,可以提炼药品,市场前景也被看好。”

责任编辑:杜兰萍
Tags: 责任编辑:mhmee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用上水肥一体化,老霍种地不发愁 [下一篇]“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