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元古堆村——
扶贫动了真 脱贫有干劲
本报记者 林治波
在精准扶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环节中,“怎么扶”是实现扶贫目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考验帮扶者智慧的关键环节。
元古堆村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的贫困村,2012年全村447户人家中超过一半被确定为贫困户。当地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帮助群众脱贫,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激发出了元古堆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自信。
不养羊也发羊财
2013年,为了解决元古堆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问题,帮扶企业甘肃酒钢集团公司出资修建了130套安置房,并专门修建了一个集中养殖小区,配套了62个养殖暖棚,扶持农民发展养羊业。没想到,安置房建好后村民们兴高采烈地住进去了,而养殖暖棚却闲置了。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养羊已经由过去的“散养”变成了“圈养”,再加上近几年羊肉市场行情波动大,当地农民感觉“养几只费人力,划不来”,“养一群又不会养,也没销路”。因此,远离村庄的养殖小区就成了摆设。如何把养殖小区利用起来帮助农民致富?县里决定把张卫东派去担任“科技特派员”。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张卫东,曾规划指导渭源县养羊大户建起70多个养殖场。虽然他没有养过羊,却拥有“养一群羊”的技术。
在县里鼓励下,张卫东借用县畜牧局提供的20万元资金,“领办”了元古堆良种羊繁育专业合作社,当起了“羊倌”。他以每年600元的价格,将62座空置圈舍从村民手里租了过来;以每只羊每年160元的分红,吸纳289户贫困户将扶贫资金购买良种羊入股自己的合作社。之后,他又贷款50万元购置良种羊,使羊群数量达到了334只,将合作社由当初的“领办”变为“创办”,通过利益把自己与贫困户“捆绑”在一起。经过半年多的繁育,如今羊群已扩大到1000多只。他还将农技培训的方式由以前的课堂搬到了现场,全村乃至全县的养羊户跟着他“缺啥补啥”,效果出奇的好。如今,全村的规模养羊户达到了十几户,存栏量达到3600多只。
49岁的贫困户何桂生,是张卫东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之一。以前老何养羊全凭简单的经验,每天给羊添几把草、倒一槽水,但有一年总共20多只羊羔莫名其妙死了一半多,从此他开始相信“技术的力量”。精准扶贫开展之后,政府用扶贫资金为他添加了7只羊,使他的羊群达到了20多只。他干脆将自己的养殖场交给了儿媳妇,自己一边跟着张卫东打工学技术,一边当自己养殖场的技术员。从2013年开始,他家每年都能靠养羊收入两万元以上。
但张卫东的心里并不满足。他说:“现在我是让村里人不养羊也发羊财,但靠养羊致富,不仅需要技术还得要规模。我一个合作社的规模毕竟有限。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来我会出资金、出技术、统一跑市场,各家各户出人、出圈舍、订单养羊,壮大规模,全村人‘抱团发展’,一起创品牌闯市场。”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