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息不畅通、销售渠道狭窄,农产品滞销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外务工多年的襄州小伙侯长春,于2014年底回到家乡,利用自己了解的互联网知识,帮助村民卖掉滞销萝卜400吨。 萝卜滞销激发斗志 
15日,记者来到襄州区张家集镇汪庄村,35岁的侯长春正在自己开的俊豪电脑科技店里忙碌。 2014年底,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在东莞打工的侯长春回到家乡。那时村里的电脑普及率不足10%,更别说网上购物、网上销售了。侯长春看到商机,开起了电脑服务店。 年底正是萝卜销售的季节,侯长春发现,村里的萝卜5分钱一斤都没人收,收购商还挑三拣四,个头小的萝卜被直接丢弃在地上。“辛苦种植的萝卜就这样被糟蹋,我实在是看不下去。”受到触动的侯长春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状况。 侯长春调查发现,萝卜滞销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于是他一边向农产品经纪人请教,一边上网搜索农产品销售平台和相关信息。 2015年9月,襄阳的青萝卜开始上市,依靠传统经纪人,收购商主要来自周边的十堰、河南等地,需求量非常有限,不少农民的萝卜又卖不出去了。 侯长春将村里的萝卜信息发布在“一亩田”网络交易平台,第三天,一个电话从河北邯郸打来,他一下子卖出了37吨萝卜。 主攻网上卖萝卜 
为了打开销路,侯长春先用低价树口碑。外地的萝卜收购价为0.12元,他在平台上只标价0.1元,还是包装后的价格。“我在地里收0.08元一斤,算上包装和人力,最开始是不赚钱的。”侯长春说。 电脑服务店开在路口,方便大货车进出,他就把收来的萝卜堆在店门口,拍好照片发布在平台上,吸引了各地的收购商致电咨询。 侯长春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随后,他把萝卜每斤的售价提高了2分钱,这才有了盈利。“他做生意跟别人不一样,他收萝卜时要留一点茎叶,包装时还用草帘子和薄膜盖着。”村支书方志兰告诉记者。 侯长春说,留点茎叶虽然费点事,但萝卜看着新鲜水灵,让人放心。另外,南北方气温差有15℃左右,用草帘子盖着,能防止运输途中被冻伤或遇高温发芽。 相比其他经纪人,侯长春的萝卜收购价每斤高出1—2分钱,现金结账不挑货,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侯长春凭着诚信和好口碑,很快迎来了最大一单生意。甘肃定西市临洮县的一位老板表示,只要品质有保障,有多少萝卜要多少萝卜。 这位老板最终来到汪庄村,实地考察后,与侯长春签订了5万多元的合同,分8次订购了200多吨萝卜。“我们附近几个村的萝卜现在基本都卖完了,算下来卖了400多吨。”记者看到,侯长春的账本上记录了每笔订单,襄阳的萝卜被卖到了甘肃定西、河南漯河、山西临汾、河北邯郸等地。 帮农民增收是动力 
说起互联网,汪庄村的村民答复不太懂,但是说起通过互联网卖萝卜,村里的农民有不少话要说。“用互联网卖萝卜真不错,只要我们收得上来,侯老板就能给我们卖得出去。”50多岁的村民张喜照笑着说,家里5亩多地萝卜去年全部卖完了。 侯长春说,互联网主要是搭建了一个信息渠道,解决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通过这一季萝卜的销售,侯长春掌握了不少收购商和物流资源,他希望能建立专业的合作社,统一技术、种植和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结合不断学习的互联网知识,改变传统的种销模式,最终让农民受益。 侯长春目前的主营业务是做好电脑服务店,“卖一台电脑可以赚一车萝卜的钱”,但他表示还是愿意当好这个“新农民”,把卖菜这件事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