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泥腿子记者 再过些时日,北方的小麦开始收割,民间有“芒种三天见麦茬”的俗语。接下来的日子,不管你在天南海北,还是在异国他乡,老家人喊你:回来收麦子了。 小麦熟,杏儿黄,停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尽管,那时收割小麦靠人力,确实很累很苦,但每年还是盼望着这个季节的到来,尤其是小孩子,因为只有在这个季节,才能吃到杏子。
看到杏儿黄了,自然就会想到,又是一年麦收季,儿时那些收麦的记忆,又会重新出现在脑海里。凌晨四五点钟起床,趁着天不热,带上干粮、带上水,直奔自家的麦田地。收割、打捆、装车,等到太阳高挂,几亩小麦割完;再看手上,已经磨起水泡。
那时,粮食的价格还可以;那时,还没有“农民工”这个词。农村人的全部收入,都指望着自家的几亩地。
收完小麦,接着种玉米。而如今,提起玉米,几乎成了农民的伤心词,价格一路下跌,几乎探底,很多农民甚至想狠心放弃种植。但对于北方的很多农民来说,不种玉米又能种什么呢?很多农民无奈叹息。
又到了杏儿黄、麦子熟之际,很多在外的人又会回到村里。即使粮食价格萎靡,但生活还得继续,还得把地种下去,因为把地撂荒,让人耻笑,这个名声谁也不愿意传出去。同时,很多农民都发出疑问:这些年来,各种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为啥粮食价格,不但不涨,反而下跌呢?这个问题谁能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