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外国的月亮圆,都说中国的东西太陈旧,太土,但是人不能忘祖,更不能忘本,咱们的东西,国人倒不喜欢看,倒是老外热衷,这是为什么?因为不屑?还是身在庐山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在广西南丹县聚居着一个有着3万多人口的瑶族支系——白裤瑶,是全国白裤瑶分布最集中的地方,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其服饰文化、婚恋文化、丧葬文化、歌谣文化、铜鼓文化、陀螺文化、寨居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淳朴的原始美感。 白裤瑶因男士都穿白裤而得名,男性上衣黑布平领,黑腰带,后衣角绣有鸡头,代表白裤瑶信奉的图腾“鸡”,白裤长及膝盖,大裤裆,裤脚用黑布包边,以红线绣花点缀,裤子打两侧分别绣着五道红线条,形状有点像手印,神秘而阳刚;女性上衣由前一片和后一片系成,前片不绣任何东西,后片则绣有艳丽精美的图案,下身则是蓝白相间的百褶短裙。家里的男女老少的衣服全是家庭主妇手工织、染的,据说做一套衣服最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特别是用粘高树脂来画衣裙是白裤瑶服饰文化的一绝。 
南丹白裤瑶依然保持着男不外娶、女不外嫁,不与外族人通婚的习俗。当地人说,未婚的男子,上衣是没有钮扣的,只在腰间系者一条腰带,赶夜圩市,姑娘如果相中了某个小伙,就会去抢他的腰带,倘若抢到了,当夜小伙就得跟姑娘回去。 南丹白裤瑶有砍牛祭祖的风俗,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后,都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丧礼一般要进行三天,十里八乡的乡亲带上米酒和稻穗赶来为死者送行,敲铜鼓、长桌宴、哭葬、送葬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砍牛则是最重要的活动环节,要经过拜牛、转牛、哭牛、抚牛、颂牛、砍牛、吃牛等诸多程序。场面宏大,扣人心弦,成为白裤瑶丧葬文化的精髓。 指挥铜鼓的鼓手

敲铜鼓 哭葬

拜牛 哭牛
转牛
抚牛
颂牛




杀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