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合作社风采:穷山村也能引领农业现代化(附致富秘籍)
2016-03-07   来源:松原农批网  作者:阳光少女   字体:【 】  浏览:41次   评论:0

句容市戴庄村位于江苏镇江南端,因地处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是茅山老区最穷的村之一。从2001年起,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农业专家赵亚夫的带领下,戴庄村充分发挥人少地多、生态良好的资源优势,通过组建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那么,戴庄村的致富秘籍是什么?

创新经营方式,实现“统”与“分”的有效结合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戴庄村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是以土地向少数人集中来实现,而是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主,通过合作社“统”的优越性和农户家庭经营“分”的积极性的有机结合,促进有机农业不断发展。

在生产领域,以农户为主。入社农户仍种各家承包农田,收入全部归承包农户所有;合作社根据市场反馈信息,指导成员种植结构,为成员采购、供应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农机服务,实施全村范围的水利工程和农田基础设施工程。在加工和流通领域,以合作社为主。合作社投资近500万元,引进日本“佐竹”先进设备,办起有机大米加工厂,统一品牌,根据产品特性采取包销、代销与自销相结合的方式,开拓市场,取得收益除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留下10%—15%的公积金外,其余全部按代理销售数量返还给入社农户。

引导土地流转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外出农民“侯鸟式”转移和粗放式经营的问题,合作社鼓励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户将承包地流转出来,引导土地向劳动能力强、有一定种植基础与经验的农户转移。到2014年6月底,通过土地流转,全村有机稻种植面积超过20亩的农户已有10多家。同时,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户承包荒坡地种植有机桃、有机茶。退伍军人彭玉和夫妻通过这种方式,承包60亩桃园,套养 5000只鸡、200只鸭、500只鹅,办起了“农家乐”,年收入达20万元。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引领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工流通业和观光旅游业,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并通过实行“二次分配”制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共同富裕。首次分配时,合作社按每亩固定产量保底分配,高产农户奖励有机肥;二次分配时,有机大米统一销售后提取公积金和风险基金,剩余利润按承包土地数量再分配;有机桃等农产品允许农户自销,也可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利润除提取公积金外按代销数量返还。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全村有机农业面积已达4000多亩,年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2013年,合作社实现销售超10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500余万元,提取公积金120万元。2012年,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农民合作引导全面发展

突出产加销合作

合作社把合作服务内容具体化,以“六统一”的形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环节的服务。合作社通过创办大米加工厂、注册品牌商标(野山小村),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设立销售窗口和直销店等,不仅提升了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价格上的话语权,而且把加工、销售环节产生的利润留给农民,实现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2013年,合作社统一销售成员产品1200万元,组织技术培训2000人次。

加强村社合作

合作社由戴庄村党支部领办,本村农户入社率超过90%,为实行村社合作创造了条件。一是通过依法选举,村支书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村支部成员担任理事会成员,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合作社的指导引导作用,并通过为全体成员发展经济提供全面服务,使党的农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平台,戴庄村将集体资源、资产入股合作社,使村集体和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丰富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近年来,戴庄通过村社合作,年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超50万元,有力支持了村级债务化解。

探索信用合作

合作社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一方面大力培育示范户,一方面把低收入农户吸纳到合作社中来,让会种地、懂技术、善经营、有实力的示范户帮一把、带一把,通过提供启动资金、送技术上门、贷款扶持等途径,开展“造血式”扶贫,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使弱势成员也能通过合作社的带动获得稳定的农业经营收入,形成了信用合作的雏形。全村25户重点低收入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累计为他们提供生产资金30万元(贷款贴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等帮扶资金7万多元。通过几年的发展,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000元以上。

注重科技人才成长,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激励机制,真正让科技人才扎根农村、真情为农。“戴庄经验”的主要创立者赵亚夫同志,干了一辈子农业,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2001年,他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就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当时全市最贫困的村——句容市袁巷镇白沙村(后并入天王镇戴庄村)搞试点,探索如何让大多数农民富起来。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成立后,他担任顾问,十余年如一日耕耘在农业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对于从传统种植向有机种植转型的农民来说,他是不可或缺的领路人。在赵亚夫的带领下,常驻戴庄指导有机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保持在3人以上,他们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一批“土专家”应运而生。他还成立了“科技超市戴庄便利店”,组织戴庄与镇江市农科所、万山红遍农业园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申报专利6项,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科技型合作社。

培养职业农民

有机农业的发展,使戴庄农民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村干部热心为农,在发展村级经济上动脑筋,在开拓产品市场上想办法,成为合作社的领导、管理人才,成为经验丰富的农民经纪人;村里能干的农民,成为戴庄增收致富的“排头兵”,带动出现了一批务农年收入超5万元的农户;先后引进和培养的5名大学生村官,立志扎根农村,在投身农村、献身农业的实践中成长为年轻有为的“新农民”。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戴庄积极争取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建成了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近几年,戴庄村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修建道路12公里、桥梁8座,架设大棚200余亩,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

戴庄发展有机农业,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农民收入中50%来自农业,农业收入中80%来自有机农业;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套作绿肥、农牧结合、利用太阳能等有机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不仅未产生面源污染、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反而产生了强大的生态效应,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农田土壤、空气和水环境质量逐年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真正实现了“山青水绿、天蓝地净”。戴庄村先后被环保部核定为“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被省农委命名为“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解决农民四大难题,“戴庄经验”具有普适意义

戴庄的经验和做法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在诸多方面对“三农”发展有着普适意义。

一是针对农民“盼什么”的问题,突出提高种植效益,重建了农民对土地的信心。农民盼什么?盼增加收入,盼美丽家园。戴庄村民加入合作社,种一亩有机稻,纯收入2000多元,是种植普通水稻的4倍多;60多岁的农妇,务农年纯收入超过8000元,促进了劳动增值、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同时,戴庄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得到了保护,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不仅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解决了土地产出的问题,让农民对土地有信心,农业有奔头,农村有希望。

二是针对农民“怕什么”的问题,突出农业市场导向,重构了农业与市场的关系。农民怕什么?最怕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戴庄从2001年起就定位发展有机农业,占据了农业产业的品质制高点,逐步把一个概念做成了品牌、做成了产业。戴庄的农民只管种,不愁卖,不愁卖不出好价钱,参加合作社的农民越多,有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越强,农民得到的收益也越大,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共赢,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三是针对农民“缺什么”的问题,突出项目化运作,完善了农业服务机制。农民缺什么?缺资金、缺科技、缺人才、缺服务。戴庄通过承接项目,与科研单位结成了紧密型的科技关系,有一批科技人员常驻戴庄进行科研指导、技术推广;争取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建成了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引进了恒顺等工商资本,扩大了经营规模。特别是基于“村社合作”的模式,戴庄发展有着很强的规划性和普惠性,项目实施、资金投入的成效更加显著,农民受益面更广。解决好“农民缺什么”的问题,不仅要有扶持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建好承接的平台和载体。戴庄的实践证明,建好合作社是把惠农支农政策落到实处的有效机制。

四是针对农民“是什么”的问题,突出维护农民权益,强化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什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戴庄村始终把农民作为主体,坚持让农户独立种养,在合作社决策中每户一票,在引进资本时不以土地出让为代价,在经营过程中合理收取公积金。这些做法,客观上虽然增加了管理成本和复杂性,但是比较好地处理了规模经营与农户家庭生产的关系,既壮大了产业规模,又尊重了农民的意愿,使农民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学会了自我约束、民主管理;比较好地处理了壮大集体经济与带动农民致富的关系,实现了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双增收”;较好地处理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让村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改进服务和教育引导上,促进了群众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干群关系的和谐。现代化最终离不开人的现代化,戴庄的做法不是简单地把土地集中起来,而是始终致力于把农民组织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是什么”的问题,在发展现代产业的同时,积极培养现代农民。这是农民合作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意义尤为深远。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戴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近年的16620元;通过加强“村社合作”,村集体从合作社分红50多万元,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基层组织活力显,为寻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统”与“分”最佳结合点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借鉴,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种方向。

更多更全农业资讯,关注农管家官微。

Tags:能引领 农业现 富秘籍 责任编辑:阳光少女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玉米现货价格依旧疲软,部分地区.. [下一篇]韩长赋部长告诉你:未来农业这么..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