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农管家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农管家官微。 小编最近迷上了一个男人。是的,就是那个用土豆殖民火星的男人马克·沃特。 
最重要的是那个男人是个植物学家!!!作为一个学植物的小编来说,对他简直不能更崇拜,我们植物学、我们大农学终于要崛起了!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被留在火星上的不是马克·沃特这个植物学家,种不出土豆,他如何在火星上渡过漫长的岁月,等着伙伴回来搭救? 所以小编认为植物学家是关键,种土豆更是关键。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伟大的植物学家是怎样在火星上种土豆的? 首先他找到了土豆块茎——真空包装的活土豆。 
其次,根据NASA的火星探索证明,火星土壤除了缺乏氮元素,其他成分与地球土壤很相似,于是马克用自己的粪便混入了火星上的土壤,使其富含氮元素,土壤的问题得以解决。之后是作物生长必须的水,为了采集水,马克从火星登陆舱的火箭燃料中分解出氢气,再混上氧气,火星上是不能带点火设备的,然后他就把队员遗留下来的一个木质挂件削出很多木屑,弄出了火,点燃了混合气,经过一次实验失败爆炸后,马克终于得到了水。那么,理论上现在土豆可以种了,影片中的确这样种了,并且成功了。 
那么实际上火星上真的能够种庄稼吗? 答案是yes!,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呢,电影中的情节在以后可能就会发生!而且为了解决太空任务中的食物和营养问题,NASA也早就开始考虑如何在太空中种植农作物。今年8月初,NASA发报告称,国际空间站中的宇航员已经成功通过种子栽培出了莴苣,莴苣的种植采用无土栽培,宇航员使用红色、蓝色和绿色LED灯提供莴苣光合作用所需的光线,所以不仅在在火星上种植其他作物也是可以的。 
当然,在电影中必须是土豆,才能让马克·沃特坚持下来。 因为土豆中不仅富含膳食纤维,营养丰富,还有耐储存的特点,让宇航员马克熬过了数百日的生活。目前,世界上诸多国家将马铃薯当作主粮,比如欧洲国家人均年消费量稳定在50-60公斤,俄罗斯人均消费量达到170多公斤。 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推进“土豆主粮化”。就在这个时候电影让土豆火了一把,小编有一点点怀疑这个导演是不是猴子派来开辟中国市场的,不仅选材我国正在推广的土豆,在影片中,马克得以获救也主要因为中国太阳神号的帮助。 《火星救援》讲述了在一次登陆火星任务中,宇航员尼经历了一场恶劣的风暴,与机组成员失联,组员们认为马克已经丧生不得已乘坐飞行器离开了火星。而马克却幸运地活了下来,但不幸的是他发现自己成了留在火星上的唯一的人。万幸,马克是一名植物学家,他将居住舱变成土豆农场,使自己在火星上支撑了近500天,等到了组员的返程救援。 
微信公众号:农管家官微(nongguanjia6666) 欢迎一起为农业奋斗的小伙伴,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