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了。最近由于湖南农村小伙何江成为首个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学生,这个问题再次引起大众的热议。从何江的经历中人们视乎看到了寒门再出贵子的一丝希望。 所谓寒门贵子,无非是指那些出身社会底层却凭借自己的努力跨入更高的社会阶层的人。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观点最早是在2011年有一名中学老师在网上发帖提出。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从前读书成绩好的多是农村家境清贫的学生,现在以家境富裕的学生为多。同时根据社会调查,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也在不断下降。由此得出:在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其实在我看来,寒门不是“再”难出贵子,而是“从来”都难出贵子,不仅是在这个时代,而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相同的情况。 我国从周朝始就开始实行世官世禄制,秦朝虽然按军功授爵,再后来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重门第家世的传统一度复苏。到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一被视为真正打破门第观念,以才华选人才的制度。但是事实还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官场里有寒门子弟十年苦读,一朝登上天子堂的,然而更多的还是官二代、官三代。你看,《红楼梦》里,贾赦承袭父亲的爵位,而贾政则凭借父亲临死前给皇帝的遗折轻易获得员外郎的职位。富裕或者说权力阶层本来就比普通人占有更多地资,同时这些资源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又进一步为他们提供便利获得普通人难以接触的事物,而普通人却只能望洋兴叹。循环往复,差距越拉越大。高阶层群体垄断社会稀缺资源,利用优势抢占普通人提升的途径,普通人只能在底层徘徊,由此产生阶级固化。这就是现实,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都一样。 
再说回那个中学教师,他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贵子的标准,认为曾经农村穷人家的孩子多成绩好,认为那是个“允许寒门出贵子的时代”。这个论证过程本就缺乏足够的可信的证据,缺乏长期的观察。古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上学时成绩优秀并不代表之后的发展会更好。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如果没有家庭的保驾护航,寒门子弟在毕业后的发展势必不如富裕阶层顺利。而且,虽然各个时代都不发出色的寒门子弟冒出头,但是如果对各行业的领头人物做个调查,相信我,家境好的人数一定远多于家境不好的。 
所以说,寒门难出贵子,不是一个时代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通病。寒门子弟也不必要抱怨社会不公什么的,虽然你的发展道路可能不如那些父母显赫的竞争者平坦顺利,但是只要你足够努力出色,还是能像何江一样摆脱原生阶层,实现跨越。如果没有何江那么幸运也别怪时运不济,在自己的能力内,前进一点是一点,知足常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