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欢乐颂》大热,剧中樊胜美父母的种种做法再一次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重男轻女上来。建国以来随着国家的宣传和社会的变迁,重男轻女的局面已有很大改善,但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这一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农村会存在如此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呢? 
首先,男性在农业生产中承担重要角色。 马克思主义原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最初是母系社会,之所以会演化成为父系社会,正是由于生产活动有原始采集演变为农业生产。男性因为先天在体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更大,因而在氏族中的话语权加强,逐渐取代女性成为主导。虽然从上世纪开始人类逐渐进入工业社会,但是不可否认农业在我国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我国农业集约化、机械化尚未普及,农业劳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人力的情况下,男性劳动力在农村依然位于更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在城市除了个别职业外,男女工作差异不明显,男性不占优势,重男轻女观念就淡薄很多。这从生产的角度解释了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存在的原因。 
其次、农村是个人情社会,比较重视氏族、门户观念。 中国古代有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自古以来人们的观念就是“只有男性后代可以延续香火”、“没有儿子,就绝后了”、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这些观念在农村存在感更强,也就在伦理上增加了人们生男孩的压力,加重了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 
第三、中国自古宣扬“养儿防老”,一直推崇居家养老模式。 南方有种说法叫“炉灰筑不了墙,女儿养不了娘”,养老是儿子的事情,跟女儿没多大关系。虽然这句话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同时它也揭露了一定事实。虽说女儿是贴心小棉袄,,但如上文所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住在别人家,那是人家的人了,就是有心想照顾自己父母,还得看这边丈夫、公婆的意见,究竟没有儿子方便直接。 尽管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一观念会慢慢的有所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