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80、90后结婚生子,之后部分人继续回到城市打拼,现在的农村,实际上大多数还是50年代老人在监护、教育儿童。至于那些打工者,也许已经算不上真正的“农村人”了。 先不说几十年前的观念放现在教育儿童合不合适,也不说隔代教育出现的种种弊端,似乎在农村,只有这些威慑儿童的方式,一直流传了下来,至少在豫西山区,孩子们最怕的,就是这五样,而且第五样谁也没见过。 一、老师来了! 
也许2.30年前的农村,还是比较尊师重教的。小编读书的时候,教室窗户上一般放着两到三根竹棍,一根用来指导黑板上的粉笔字,一根用来打屁股,还有一根竹尺,专门用来敲手心。 在那个年代,“老师来了!”绝对是淘气孩童的紧箍咒。父母邻居吓唬孩子,常用,有儿童在农田捣乱,农民们只要喊一声,立马逃散。 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在农村依然时常听到“老师来了!”,不过除了一些小一点的孩子,初中生已经完全不屌了。可见教师的地位已经踩在了脚底下。 二、收破烂的 
早些年,收破烂的都是骑着三轮车,车上一大堆的编织袋,就有大人吓唬小孩“那袋子里装的都是不听话的小孩。”加上收破烂的人,往往无法讲究卫生,看起来脏兮兮的,用来吓唬啼哭的小孩子,还是比较有效的。 三、龙 
遇到夏季雷阵雨,天空电闪雷鸣,一些老人会说“是龙来了!”,在老人们的描述里,龙是嫉恶如仇的,它憎恨小偷、骗子、坏人以及调皮捣蛋的孩子,加上炸雷的响声对于小孩子来说,也的确有些害怕。 所以,“龙来了!”绝对比“狼来了!”更管用。 四、司马科(究竟怎么写,小编实在不清楚,只好谐音。) 
传说里的”司马科“是一个非常严厉冷酷的地方,那儿的管理人员叫”公缆局”,一个个凶神恶煞一般,带着大檐帽,是专门抓坏人和哭闹的小孩子的。随着这些年派出所经常到村子里走访,“司马科”的称呼也逐渐减少,只有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还会这样讲。 五、mao 
这个“mao"究竟是什么一种东西?没人说的清楚,却是流传最广,效用最久的一种。 应该不是小猫咪,小孩子们根本不怕比他小的动物,以前山里有狼,可是狼是犬科动物,"mao"应该是猫科动物才对。 只有民间说的“红眼绿鼻子、四只毛蹄子,仡佬窝夹着烂绦子……”,这两句简单的描述,足以吓尿多数的幼儿。 在你的家乡,曾经是怎样吓唬孩子的?一样?或是有更多的故事? 欢迎和“河洛乡村”一起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