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充满乡音的叫卖声,不是纯洛阳人还真不知道卖的是什么
2016-07-02   来源:十堰农批网  作者:admin5   字体:【 】  浏览:52次   评论:0

90年代末,到洛阳上学,算是正式离开山村,来到城市。街头闲逛的时候,总是会听到一边打着梆子,一边叫卖的小贩。

大多数都是挎一个竹篮子,上面盖一层蓝花土织布,(有的是塑料编制袋)花布下面藏着“宝贝”。挎篮子的手上拿着一个木制的梆子,一边敲着一边喊:“槐米、槐豆,新安县消食丸!”那醇厚的新安乡音,听出了农民闲暇时候的无奈。

最初,很多人都是不明白他们叫卖的究竟是什么。家住县城的同学一脸鄙夷的说:“都卖到咱县了,你不知道?”

还真是不知道。

终于有一回,亲眼看到他们掀开花布,露出了里面的物品:晒干的金黄色小花,比绿豆还要小一些的黑色豆子,以及用蜡纸包装的一堆小药丸。

叫卖的大叔一边敲着梆子,一边唱着:“新安县的消食丸,又化积来又消痰,新安县来小丸药(yuo),男女老少都能喝,小丸药(yuo)都是中,买一包喝一冬,小丸药(yuo)就是好,能吃三碗还不饱,打积开胃助消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聊的久了,才知道,别看这些貌不惊人的小药丸,还有不少故事呢!

说起来“新安县消食丸”的历史,颇为久远,传说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在主治痘疹类疾病的同时,新安县赤脚医生陈青云积家族三代行医经验,研制出以消食化滞为主要功效的“理气化滞散”,后为服用方便,将原本为粉末状的理气化滞散改制成小丸,俗称“小丸药(yuo)”或“消食丸”。

1932年,新安籍国民党将领张钫率二十路军驻防河南潢川一带,士兵不服水土,多得胃病。张钫即派员回新安,出资1000大洋订购新安县消食丸5万包,给士兵治病。后来,这批士兵换防新安县,说起新安县消食丸,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据新安县消食丸当代传人陈红曾介绍,为了照顾残疾人和老人,为他们寻到一条谋生之路,新中国成立前,陈家人在销售消食丸时,就专门照顾盲人和穷人到四方行销药品。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周围各县一些盲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为维持生活,身背新安县消食丸走街串巷,或在车站、码头摆摊经销。

如果在街上听到见到骑着自行车,或者依然打着梆子叫卖“槐米槐豆、新安县消食丸”的老人,不妨花几毛钱买一包,不仅真的有用,还能帮人,老洛阳人都知道。

Tags:充满乡 责任编辑:admin5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山村小学生手抓活蝎子,为给奶奶.. [下一篇]把瓦片玩出花来,只有30年前的农..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