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火的农作物当属玉米了,先是去年秋天新粮上市时的“跌跌不休”,让农民的心降到了谷底,接着又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粮食局等部门今年3月份宣布,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个决定让很多农民乱了阵脚,玉米到底还要不要种,不种玉米种什么,种了玉米价格又怎么保障……这些问题还没个正式的说法,玉米临储拍卖又开始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本来在淡季市场还存在一点上升空间的玉米价格,就这样一波三折,涨着涨着就又掉下来了……不过由于产品质量、加工企业开工率低、存在地域差距等原因,国储拍卖貌似也不是那么火热。 
那么,在这样的市场情形下,玉米种植结构调得怎么样了?农民又应该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呢? 结构调减 效果显著 农业部日前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一组数据,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是:根据初步估算,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超3000万亩,经过调减,近13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首次出现了减少。 这样看来,结构调减确实有了成效,那调减以后的农民利益如何保障? 在这里,笔者要为《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性调整的指导意见》正个名了。很多人以为,玉米多了,国家不让种了,就不能种玉米了,还有人担心玉米结构调减以后,会像前几年大豆调结构一样,调着调着就去依靠进口了,玉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首先,玉米是多了,但是作为主粮,我们不可能不种,所以调减的只是镰刀弯地区,那些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地方,比如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以及西南石漠化区,这些地区是调减的重点区域。而对于那些优势产区,不但不会调减,还要稳固提升产能,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但是玉米价格低,大家都不愿意种怎么办,这个是后话,咱们后面说。所以说,调减种植结构,不是随便调,玉米也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 
那么,调减了以后,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首先是不种玉米种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农业部及时下发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意见,调减库存压力大的玉米,发展市场需求的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优质饲草等产品。那么,知道了种什么,但是刚刚开始种,种不好怎么办,种了之后卖不好怎么办。对于这两个问题,农业部发布了《2016年全国马铃薯生产指导意见》、《2016年全国杂粮生产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种植技术方面。对于收入问题,补贴和补助政策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原先种植玉米的农民,改种青储玉米也好,大豆也好,饲牧牧草也好,都能通过给予补贴,让他们改种作物获得的收益加上补贴,能够和种植籽粒玉米的收益相当。所以,如果不适合种玉米(当然玉米价格太低,适合也不想种了),那就去种别的吧。 “市场化收购”+“补贴” 如果你那边实在不知道种什么,如果你还是想继续种玉米,那么玉米价格这么低,如何保障你的利益呢?前面有说到,国家并不是让所有的农民都不种玉米,优势产区还是要提高产能的,那玉米价格那么低,农民收入怎么保证呢?这就看“市场化收购”+“补贴”了。市场化收购没办法,价格低了谁说都没用,那就看补贴。4月20日,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富春在接受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采访时,公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价补分离后,国家会给农民一个适度的补贴,根据各方的反应,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每市斤大体2毛钱,就是一亩地大体在170元钱左右。”这也给玉米种植户吃了颗定心丸。 
但是笔者想说,补贴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农民不能依靠这个吃饭,那么想保住自己的饭碗,想让自己的农产品有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好好种地。根据今年市场化收购后传出来的消息,受欢迎的还是那些优质玉米,价格高,还抢手。所以,不能调别的,就好好种玉米,还能拿补贴,也是极好的。 积极消化库存 今年玉米库存高企,加上降雨较多,玉米仓储问题就慢慢显现出来了。在东北粮食主产区,不少粮仓都是高仓满储。今年黑龙江省秋粮收储工作面临“收不进、储不下、销不出”的局面,安全储粮形势严峻。势必会影响到今年的秋粮收购。这个时候就需要多措并举,消化库存。一是扩大销售范围,逐步向淀粉、饲料等多行业、多主体扩展,加快现有“超期粮”的消化速度。二是能够尽快明确玉米收储机制改革的配套方案,消除农民困惑和市场疑虑,有利于市场提前预期,农民提前做好种植计划,避免盲目种植等。积极消化库存,为秋粮收购做好准备,避免引发再一轮的卖粮难。 玉米价格降低,但是市场依然需要很多的玉米,玉米依然是排名第一位的主粮,所以,及时做好调整,依然是可以保证农民利益的。 微信搜索关注“农管家官微”,第一时间了解更多更全农业信息(读政策、找贷款、买农资、学农技、买卖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