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乡村头条号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 在洛阳西部山区农村,许多家庭的房前或者屋后都有一棵这样的树,它可是50至80年代山区农民的救命树。
这些树,实际上就是用来制造宣纸的青檀,农民大量收集的是青檀树的叶子——檀叶,每年农历3月,檀树发芽不久,檀叶柔嫩,油光明亮。捋一把,清水淘一下,放入玉米糁汤中,熬出的汤甘甜可口,清香四溢。 在那“一年树叶半年粮”的年代里,每家每户都有三五个用荆条编的囤,这些囤大部分都是用来盛这种树叶的。
现在这些荆屯已经成了艺术品,不过在那个年代,贫困山区的农民可没有这种闲情逸致,他们是用来装菜救命的。 父亲说,那个时候,到了春天,檀树发芽了,村里劳力都会三五成群,带上干粮,到离家30里外的深山去捋檀叶。嫩檀叶并不是那么好找,因为捋的人太多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棵檀树,只剩下孤零零的几片老叶子,说不定半天也捋不了多少。有幸运的一天捋一担,把檀叶担回家,除掉杂质摊在屋外晾干,然后装在荆囤里。
人口大的,一年要捋几担,晒几囤,会从春天一直吃到冬天。后来大家为了方便,都在自家房前屋后栽上檀树。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檀树也长大了,我家院外的檀树是村子里最大的,由于刚好在村口,更是全村纳凉的好地方。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再不用拿檀叶做粮食了,檀树枝繁叶茂竟成了一道风景。
去年有人到山里买树,说是往城里栽,问给我家1000元卖不卖,父亲就是不买。父亲说:“它是一道风景,是全村纳凉的地方,更是一种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