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来源:《中国蔬菜》第7期文章 李宝聚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96)——苦瓜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苦瓜别名凉瓜、癞葡萄等,果实中富含矿物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具有降低血糖、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近年来我国苦瓜栽培面积逐年扩大。苦瓜喜温暖不耐低温,我国南方各省一般在春、夏露地种植,北方地区则多利用设施大棚进行春提早或秋延后栽培。在苦瓜的主栽区,由于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以及多年连作等原因,苦瓜枯萎病时常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发 生 情 况 近年来,由于苦瓜重茬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枯萎病已成为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给苦瓜生产带来严重影响。2016 年4~5月,笔者对广西苦瓜主产区开展枯萎病调查,发现该病害在不同种植区域均有一定程度发生,其中露地苦瓜枯萎病在始花期平均发病率为0~9.25%, 盛花期为1.22%~14.26%; 而在大棚连作区苦瓜枯萎病在盛花期的平均发病率达13.50%~51.80%,盛果期达40.35%~80.84%。 田 间 症 状 苦瓜枯萎病在苦瓜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以伸蔓期至坐果期发病最为严重。 
▲图1 苦瓜幼苗染病后,子叶发黄(图1),病害持续发展常出现根茎基部变褐缢缩,叶片发黄、叶脉黄化,最终全株凋萎枯死。 
▲图2 苦瓜在伸蔓期受到枯萎病为害后,植株藤蔓生长缓慢、衰弱或矮化,根茎基部缢缩、维管束变褐,病株叶片的叶柄与掌状叶连接处变褐,导致叶片脱水发黄或萎蔫,继而整株干枯死亡(图2)。 
▲图3 苦瓜成株期染病后,从基位叶开始叶片发黄并逐步向上发展,亦会有早晚可恢复的“假死”现象,3~6天后全株表现为叶片焦枯、死亡(图3)。 
▲图4 
▲图5 在潮湿条件下,发病植株茎基部常出现红褐色纵裂条纹,表皮腐烂(图4),病部常见有粉红色霉状物,最后木质部干缩成麻状(图5)。 防 治 建 议 苦瓜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传播速度较快,防治十分困难,生产上应采用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1 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市场上的苦瓜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分化,大多对枯萎病中感或高感,而用于枯萎病育种的高抗或免疫材料更少。已报道的具有较好抗病性的品种主要有奇俊925、金船8 号、翠绿苦瓜、闽研2 号、如玉11 号、赣优1号、桂农科3 号、农优1 号等。各地引进苦瓜品种种植时可以先开展抗病性测定,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2 嫁接防病 嫁接可以提高苦瓜植株保护酶活性,从而达到预防枯萎病发生的效果,并提高苦瓜的品质,使苦瓜产量增加。其方法有插接法、劈接法和靠接法。用于嫁接的砧木可以选择白籽南瓜、黑籽南瓜和丝瓜,也可以选用苦瓜嫁接专用砧木,如桂瓜砧1号、强根苦瓜砧、青依丝瓜、农福601、银砧1号、南砧1号等。 3 轮作 土壤中及病残体内的病菌是苦瓜枯萎病的重要初侵染源,其中表土的病菌需12~18 个月才能失去存活力,菜地5~10厘米土层的病菌在6~12个月相继失去致病力,而在水稻田土层5~10厘米的苦瓜枯萎病菌3 个月内即失去致病力。因此,实施菜—稻水旱轮作模式对于防治苦瓜枯萎病是十分有效的。如果无法实施水旱轮作,则应与其他作物实施至少18 个月以上的轮作。 4 土壤处理 夏季整地时深翻土壤暴晒5~7天,使土壤充分晒白风化,然后每亩施石灰50~75千克,可抑制病菌生长。 育苗营养土消毒可用40%甲醛200倍液进行淋润,盖膜进行密闭熏蒸,7天后揭膜透气,2~3天后使用。 定植田块每亩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1.5~2.0千克加入适量细土配制成药土,施于栽植穴内;或者在定植田块土壤湿度30%~50%时,用旋耕机深翻土壤30厘米,松土后开沟,每亩用42%威百亩水剂20~30千克兑水500千克,浇施后盖土覆膜,熏蒸处理10~15天,揭膜后翻耕透气7~10天,待气味散尽后,再播种或移栽。 土壤中添加有机物如养蛆副产物,或施用拮抗真菌木霉等,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加速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病菌的死亡,有效减轻枯萎病的为害。 5 药剂防治 及时清除田间路边病残体和杂草。拔除病株后,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700倍液灌淋病穴及邻近植株,每株用药量为200毫升,一般每隔10天左右用药1次,连用2~3次,以上药剂最好交替使用,以取得更好的防效。 作者:陈振东 宋焕忠秦健 李宝聚 李盼亮 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要讨论这个问题,加我微信shaolong4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