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杨益军 种植服务缺位与井喷需求形成极大落差 种植服务是连接生产资料到农产品的关键纽带,然而我国农业专业化服务长期缺位,不仅制约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也形成了较大的服务市场需求缺口亟待满足。 在我国目前的农业服务体系中,农化服务主要由农业“三站”(土肥站、植保站、农技站)承担。然而,一方面“三站”与种植户、农资供应商缺少紧密联系,其提供的农化服务缺少有效性;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模式的出现,规模化、现代化种植模式日渐兴盛,“三站”提供服务的发展速度无法满足新的种植习惯和农资产品升级的要求,农化服务水平整体落后。 农业企业不断整合需求,向服务要新生 缺位的体系和井喷式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为市场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动力。 目前,各类专业化服务经营主体经营体快速进入市场占位,提供市场化的专业农业种植服务。而随着规模化种植趋势的日渐明朗,农资企业、农业带头人、种植公司、食品公司等主体,构成了土地流转大潮中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产品+服务+种植方案(实施)”等方式,介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具体环节中。 目前较为成熟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一是种、药、肥等农资生产销售企业对农化服务的介入,其中以复合肥、制剂为核心的企业的渗入最为明显。二是以深谙种植之道的农业能手等组成的合作社性质的区域性专业托管、种植企业。 农资企业存量优化、供给创新的未来方向 据统计,2016年1-5月份,我国农药行业813家规模以上企业,行业营收同比增幅为5.8%,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从农药子行业运行分项数据看,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发展呈现“一降一升”的态势,即:生物农药延续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化学农药已处于弱势难改的境况。而随着我国农药、化肥“零增长”的天花板限制,药、肥企业在未来向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利润,成为他们寻求存量优化、供给创新的重要方向。 目前,农资企业大多采用以产品为基础,向服务、种植端延伸的方式,进行需求驱动型转型。在适度规模化种植模式与农化服务长期缺位的双重刺激下,农资企业凭借其渠道广深、与终端用户最为贴近的优势开始向农化服务转型,由传统的渠道拉动向服务拉动转变,并不断整合渠道及农化服务进行营销模式升级,以服务带动产品销售,帮助客户建立“产品+服务”的消费模式,提供农化服务已成为农资企业大势所趋。 托管、细分服务合作社在区域崛起 区域性的专业托管、服务合作社在农业转型浪潮中获得强烈的发展机会,通过专业服务分工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质量和产量,是其核心竞争力。种植过程中,合作社通过整合上下游一体化资源,通过土地、农机和农技等多个层次的共享,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不同的需求,为种田大户提供服务、减少风险、增加收入,为不想种田的农民规模化管理经营其农田,保障收入不减。 井喷需求将催生巨量种植服务市场。伴随农业劳动力的日益稀缺及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带来的红利释放,农业种植服务将存在极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以耕种收为例,近几年服务规模、服务领域、跨区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容量在2020年可能超过8000亿元;而对于植保无人机市场,由于国内的遥控无人机对适当规模化的种植区域均适用,所以以目前的约30%的流转程度来看,无人机市场预计将达100亿,植保服务市场则预计可达400亿。 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加我微信 shaolong4314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