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成柑橘生理性黄化的原因 除了黄龙病引起柑橘黄化外,还有很多的因素也会引起黄化,根据有关检测数据,田间疑似黄龙病拿回PCR检测,只有30%是黄龙病,那还有70%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黄化呢?根据笔者田间走访的经验,应该大部分都是由于根系引起黄化。而影响根系生长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土壤质地 例如水田地势低洼,容易捞,山地干旱,未能及时灌溉 ,枳壳根深0.4-0.6米,酸桔在0.8-1米; 

2.土壤温度: (沙土水土流失严重,水分容易干) +撒干肥(根系上浮)+除草干净(太阳直射)引起土温过高伤根,根在土温10-25度正常生长; 


3.常年化肥使用,土壤PH下降和盐分。根系在酸碱度4.8-7.5之间生长良好; 
4.土壤恶化+管理粗放+环割控捎 以前土壤还肥沃,用这个方式环割控梢方式是比较快捷和有效的保果方式,但是今昔非比。 根在一年中可以形成数次生长高峰,第一次发根是在春梢开花后,此时发根还较少,至夏梢抽生前新根才大量发生,形成第一次生长高峰,发根量最多,第二次高峰常在夏梢抽生后,发根量较少,第三次高峰在秋梢生长停止后,发根量较多。环割和控梢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改变了植物的生长规律; 

5.有机质缺乏 柑橘园土壤耕作层需要含有2%--3%的腐殖质,最好能得到5%,所以在深耕改土中须加入大量的有机肥 6.柑橘有菌根 1922年发现柑橘类植物存在有菌根,是自然界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真菌,是植物根系和真菌的复合体,是一种互惠共生体。但是连年化学肥料导致这些菌根消失,也让根系生长受阻,难度加大。 7.根系上浮+草甘膦除草伤根; 总结:这些问题的结果都是根系腐烂/根系蜕皮/不长根系等而引起黄化; 二、笔者进行了几个假设试验,今天把假设试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假设: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根部激素合成受阻,假设通过外源激素来促进生根,能否彻底解决问题,所以进行第一轮试验 A.用吲哚+芸苔素淋根和过三天后叶面喷雾(从根部刺激生根和促进叶片释放生长素运输给根部两种举措) 
试验结果: 1.山地促进生根效果明显,17天诱发新根,并且出现秋梢老树并且树体转绿,成功率在85%以上; 2.水田促进效果一般,部分也能秋梢转绿,大概需要50天左右,成功率只有不到50% 以上数据只是笔者试验的统计数据,非官方数据 
但是出现问题: 1.树体过冬根系过于膨大,造成冬季落叶; 2.第二年树体还是会黄 笔者认为结论: 激素生根只能解暂缓之需,不能根治,对于庞大树体或者结果树可以临时采用; 第二假设: 腐植酸改土,能促进生根,固氮解磷,提高土壤通透等性能应该是好。所以采用第二轮推广试验 “8%腐植酸+50%NPK通过100-150ml淋根的方式”,一年5-6次使用 试验结果: 1.山地果园基本上能够复绿,但是持效期短,需要使用5-6次以上; 2.水田早春能够恢复绿,但是到秋梢又开始黄。成功率也不高; 
推广中 出现几个问题: 1.使用次数多,对于缺水干旱的地方推广应用差; 2.用这样的水肥根系还是会上浮; 3.需要每年连续使用; 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第三假设:用有机肥+生物菌肥+复合肥的方式,深挖沟的方式 这个实验暂时没有开展,但是从很多黄化之乡的地方反应,使用这个方式的果园基本上不会黄化,并且年年稳产。这个是从很多种植户上的成功经验得出了,应该是目前较好的预防黄化的方式。 

三、针对黄化实践经验分享: 所以,经过三个假设笔者认为,目前的黄化是土壤和管理方式改变才能解决问题,所以整理了一些管理治理生理性黄化的管理方式和大家分享: 1.不管水田/山地一年两次挖沟施肥是必须的,有机肥:复合肥进行3:1或者4:1的比例进行沟施,定期改用生物菌肥; 2.挖沟排水防涝;堆草保水保温;定期堆土上填;一梢二次水肥保花保果,促梢+药剂防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黄化。 
文章首发于我会种,一个种植技术交流的网上社区。百度搜索我会种可直达我们社区! 作者:我会种柑橘种植专家,植物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