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根糍粑 在过去,蕨根糍粑一直是许多山区人民用来填饱肚子的食物。“蓑衣当棉袄,蕨根当粮草”这句话就是来形容那时候的山区人民的生活贫困。 
那时候制作蕨根糍粑要先捶蕨根,过滤残渣后才能开始做糍粑,是一项很费力的体力活。做好的蕨根糍粑看着白白胖胖,着实可爱。 
但是就这么一种用来果腹的食物,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喜爱的原生态绿色美食。甚至一度出现“一饼难求”的情况。 
玉米面贴饼子 5、60年代,中国爆发了大饥荒,东北农村的穷苦人家多以玉米面贴饼子,碴子粥,和玉米面粥为食。 
在农村,一般的做法都是把玉米面加水和成手拿的起来的面团,在炒锅内放入半锅水,水开后取适量玉米面团在两手中来回轻轻摔打使其瓷实,然后将其拍在水面上部的锅壁上,盖上锅盖,十分钟后就可以吃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玉米贴饼子也不再是单纯填饱肚子的食物。它进了城里各大饭馆的菜单里,如果农民拉着一车玉米饼子去城里买,立马就被抢购一空。 
野菜 当年闹饥荒的时候,那个春天青黄不接,真正可吃的野菜并不多,只要是可以吃的,都是他们争抢的对象。 
不管是河边、沟里、地上、田里,只要长出了野菜,就算还没完全长好,也都很快被一帮起早贪黑的妇女和孩子挖的干干净净。 
地上的野菜挖完了,就惦记树上的。榆钱,槐花刚长开,没过几天也都被摘得精光。但是就那么点榆钱、槐花填不饱肚子,甚至连榆树皮都会被扒光,吃掉。到了70年代,人们才不为了填饱肚子去挖野菜,上好的野菜更多都被拿去喂牲畜。 
如今生活好了,住在高楼的城里人,却也开始向往以前挖野菜的日子。于是一大帮城里人跑到农村,专门去挖野菜,成了他们日常的保健食品,更是登上了高级饭店的餐桌。 
螃蟹 那时候一位外国摄影师拍了一张上海家庭的日常生活,却被大众打上了贫困家庭吃大闸蟹的标签。事实上,那位摄影师并没有说拍摄的是穷苦家庭。 
照片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太湖地区的人说,的确那时候的螃蟹不太值钱。抓来的螃蟹每天都能一筐一筐的给自家老人送去,基本都没什么人会吃。在旧上海的下九流饭店,门口放着整一筐螃蟹,有人蹲那吃,有钱人进来不屑的瞅一眼:老板来一斤酱牛肉! 
当然我们说的螃蟹,不是指那种很小个的小螃蟹。现在的螃蟹,也不说价格了。生在海边的城里人还算比较幸福,海鲜都不会很贵,但是内陆地区的人就惨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声明:文章中文字内容属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媒体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田园互联”,了解田园乡村故事。 转载须征得本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