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尸是湘西地区苗族的民俗,属于巫文化,它的起源来自民间书册的记载: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厮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阿普蚩尤命令阿普军师把战死的弟兄送回故里。于是阿普军师装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默念咒语、祷告神灵,而后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阿普蚩尤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走。这便是赶尸的最早版本。 而如今虽然“湘西赶尸”还没有得到科学验证,但是在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清朝就有湘西“赶尸匠”的传闻,即“赶尸匠”利用“秘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如今这一元素也成为很多惊悚电影的原型,充满了神秘色彩。 赶尸并不是简单地有尸体就能带上路,“赶尸匠”有“三赶三不赶”,即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凡病死的、投河吊颈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不能赶。 赶尸时,尸体头上要戴上一个高筒毯帽,额上压着一张黄符垂在脸上。“赶尸匠”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他手中一面敲打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另一只手不时摇一个摄魂铃,主要是为了让夜行的活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 
到目的地两三天前,事先通知死者家属,准备好衣衾棺材。入殓必须在三更半夜,等“死人”一到,由“赶尸匠”将寿衣帽寿鞋给死人穿戴齐备,装进寿木。不允许旁人插手和旁观,据说是在这些关键时刻,生人一接近尸体,便会有“惊尸”和“诈尸”的危险,一切安排就绪,就是说将死者装殓以后,丧家才去认领。 现代许多人都对赶尸进行过研究,有人认为,赶尸其实是“拖尸”,只要把两个尸体排好队,伸直前臂与地面平行,然后用长而细的竹竿顺着手臂用绳索固定,然后拿一个绳子连在第一具尸体上,用手轻微用力一拉,尸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就象提线木偶一样歪歪斜斜的直腿走起来。或者“赶尸匠”用竹子穿过死者大袖寿衣的腋下,将数具尸体排在一起,前后两名“赶尸匠”便可抬竹子运尸。尸体的双臂被绑在竹子上,袖子遮住了竹子。而竹子的韧性使得前进时会上下晃动,带动尸体同样上下晃动,远远地看就像是尸体伸直了双臂向前跳动一样。 
还有人认为赶尸就是“背尸”而已。赶尸匠找人将尸体分尸,然后背上残肢,套在既长且大的黑袍里,头戴大草帽,将整个头部覆盖无余,连面部的轮廓也难叫人看得清楚。另一个人扮成““赶尸匠””在前面扔黄纸,摇铃铛营造出恐怖气氛使人不敢接近。 无论是背尸还是分尸,都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尸体的防腐,学者们认为,赶尸一般除了祖传的神符外,还少不了朱砂。湘西苗族较早地掌握了炼朱砂的本领,朱砂加热后会还原成汞,而汞是最常见的防腐材料。湘西的崇山峻岭生长各种草药,对尸体做去水处理后,进行草药熏蒸,尸体就可以长时间不腐烂。 以科学的角度来说,死人当人不能走路,因此剥开恐怖诡异的神秘外衣,湘西赶尸其实是为了满足那些客死异乡的人能够落叶归根的理念而存在的一种生计。 
现在的湘西凤凰古城,每当夜幕降临,游客就能看到以赶尸为主题的当地民俗舞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声明:文章中文字内容属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媒体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田园互联”,了解田园乡村故事。 转载须征得本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