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社会体制蓝皮书》。蓝皮书中揭示了中国农村治理的五大问题,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但是解决问题比发现问题要更加困难,在这份蓝皮书中所揭示的5大困境是由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有的是亟待改进的制度失灵问题,有的则是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所带来的必然趋势。 
伴随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农村发展和治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给我国农民权益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由此出现了不少切需解决的问题。 主要包括: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村民自治实践还需要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主体的参与度需要提高。 
简单来说,在维护权利的渠道与知识上,农村地区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的。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城市地区,市民阶层依靠法治环境、媒体环境而逐渐获得了对权力一定程度上的监督与制约。那么在农村地区,农民的弱势地位则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改变。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前期阶段,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农村问题,比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解体、老人赡养危机等等,但是农村地区空心化的问题,其关键之处不在于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而在于老弱病残为何被留在了农村。 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于农民权益意识的觉醒以及因新媒体的发达而日益组织起来的市民阶层,农村地区反而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而日益空心化,这严重削弱了其农民维权的能力。 
针对农村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农民权益和农村空心化问题,要想得到切实有效的治理,关键在于搞清楚困境的不同成因,对于农村治理和维权上的困境,关键是要在人与物的权利制度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一方面,要让农村人可以完成从公社社员到离散小农再到现代市民的真正转变。另一方面,则是要修补、变革目前问题重重的农村体制,让它在保护农民利益与增强农民主体性、责任性上达到最优的平衡。再者,对于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关键的是要让农民可以正常地融入城市,而不是简单地将农民留在农地上,孤守着一亩三分地,加剧老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