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在我们很多农村,尤其是较为偏僻或者环境较为恶劣的农村,人们之所以贫困,主要是村里面缺乏主导产业,人们没有稳定的增收来源,无法改变生活面貌,才导致贫困。 
其实,在过去,不仅是偏僻的农村没有主导产业,在广大的农村都没有一个能够让村民增收致富的收入来源,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才会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的涌入城市,寻找机会改变过去一穷二白的生活面貌。 
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后,针对于农村普遍贫穷落后的面貌,开始将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力求农村能与城市同步发展。但由于农村长时间的贫穷落后,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使其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不过,在新世纪以后,我们的广大农村在交通、水电、民居、通讯、环境卫生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再是过去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时代了。现在在农村,人们已经不再愁吃,不再愁穿,只是吃得好不好,穿得好不好的问题。 
虽然现在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人富裕了,已经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线下。为了实现新中国的百年奋斗目标,在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国家把扶贫提高到了一个战略高度,为的就是不落下任何人,让所有人都能在2020年能够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而在当前看来,绝大部分的贫困户都在农村,我们的农村便成了扶贫的主战地。于是在精准扶贫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后,全国各地都在千方百计的想办法让我们农村的贫困户早日脱贫,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因此,如何让我们农村人有一个稳定的增收致富来源,也就成了社会各方面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了。 
农村为什么落后?农村人为什么穷?其实不仅是长期的城乡壁垒让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农村的“歧视”,还有农村在发展农业上的产业滞后,人们无法通过获取公共资源来改变自己的从业条件和生活面貌。因此才出现产业发展滞后,增收致富渠道缺乏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在前些年,有的地方开始提出了要以村为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这就是比较著名的“一村一品”模式。全国各地也相继打造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这些村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益。 
“一村一品”的模式让很多地方在精准扶贫的推进过程中有了经验借鉴,因此,为了让贫困户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增收来源,提出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工作目标。其实若真能让农村有这样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因为现在的广大农村最缺乏的就是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主导产业,尚未形成真正的“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产业基础上的薄弱,使得很多较为偏僻的农村暂时没有较大规模的“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让人们增收致富,这些在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农村也就成了贫困的“重灾区”,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因此,必须深入的发现挖掘这些地方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特色,在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几个优势产业,让群众有增收致富的来源。 
只要每个村都有了一定规模的优势主导产业,相信就不愁户户有脱贫致富项目了,村里有产业,农民有项目,收入有渠道,增收致富有基础,小康社会也就达到了。所以说,我们想要的小康就是这样,“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 文|山魈 欢迎订阅农记,一个只说我们农村人故事的“大杂院”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