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农村,留守下来种地的均为老人、妇女和孩子,但凡有点劳动力的青壮年都不甘于守着自己家那一亩三分薄田过日子,都会想方设法外出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由于长期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农业生产似乎越来越感陌生,他们不屑于回家种地,就算在外面混的不咋的,也不愿回到农村去种地。 
如果将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分类的话,这其中还包括部分“农一代”,他们虽然上了年纪,但他们对农业生产仍然是熟悉的,就算在外面打不了工了,回到农村照样可以提起锄头就下地,依然可以靠种地过日子。

而另外一类转移人员那就是“农二代”了,“农二代”属于80后和90后,他们在农村度过自己的童年以后,便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对于农业生产基本上不熟悉,也不屑于熟悉。对于“农二代”来说,还可以细分为几个类型,其中有些类型的部分“农二代”将来一定会回到农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当然了,也不排除其他类型的部分人选择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但毕竟属于少数。 
第一种类型:鲤鱼跳龙门型。这类“农二代”通过高考,获得相对较高的学习教育机会,取得各种非农业生产行业的准入学历,在城市里生活或者回农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各种行业,他们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第二种类型:去向不明朗型。这类“农二代”均为至少获得高中或相同等次的学历,如果没有掌握好一门就业前景较好的技术,在就业越来越困难,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之下,部分人在城市通过打拼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话,就不知道其去向何方了。他们种地不会,打工没机会,对自己的前途是迷茫的,所以说他们的去向不明朗。 
第三种类型:被逼回家种地型。这类“农二代”基本上只在农村完成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便开始逃离农村,进城务工,也是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大军。少部分人会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到一定技术,或者通过创业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大部分人在城市务工到一定年龄以后,在无法寻找到较好的工作机会之时,将会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回到农村。回到农村后,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考虑种地,不得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说这部分“农二代”将会是今后的农业生产主力军。 
第四种类型:“农二代”中“土豪”型。这类“农二代”主要是其父母本身的努力,家庭条件较为富裕,他们可以坐享其成,随着性子来,想打工就打工,想种地便种地。但这部分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将会很少,他们有可能会在其父母的帮助安排之下,从事其他行业,或者直接不参加劳动,坐吃山空。 
第五种类型:“农二代”中的“贫二代”。这类“农二代”因为家庭相对较为贫困,从小对农业生产并不陌生,他们在进城务工的同时,返乡时也可以马上就会参加农业生产,打工和农业生产两不误。但相对来说,这部分“农二代”较少。 
其实,这样算起来的话,我们整个80、90后多是“农二代”,小编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二代”,可以这么说,小时后在老家就因为受不了担粪、耕地、插秧、锄草、施肥、收割那份苦,才暗下决心一定要读书,今后不再做这些工作了。虽然现在没再回家种地了,但是从事的工作并不见得就比种地还轻松。因此,我们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其实各行各业都有它的难处,以为我们农村人的话说,“条条蛇都是咬人的”。 
最后一句话总结,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人没有三六九等,我们都在同样的天空之下,为了自己的生命存在状态更加有意义而骄傲的生活着。 文|山魈 欢迎订阅农记,看你想看的内容 农记一个只讲我们农村人故事的自媒体平台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