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一看这个标题,就会认为这不是瞎扯吗?农民都进城了,谁来种地啊!没有人种地,没有粮食,你等着饿死啊!似乎是这么回事。
长期以来,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特定时期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人们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得到了较大提升,确实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开始遇到了瓶颈,这种单兵作战,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得粮食产量很难得到质的提升。 
另外,人口流动政策开放以及二三产业的兴起,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随着城市里的就业机会的增多,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相对低下,农村不只是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了,而是凡是劳动力都会涌入城市,导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因此,便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土地被闲置、撂荒,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承包权一直是在农户手里,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都进城了以后,土地没有得到有效流转的话,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但是土地流转存在着诸多困难,有的农户宁愿土地闲置撂荒,也不原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或经营大户,使得流转的土地破碎化,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 
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则在农业上就无法留住更多有文化、懂技术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并且在这种只种几分地到几亩地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发挥现代农业的技术优势。因此没有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也就无法使粮食产量实现质的提升。 
任何行业都离不开人才,人才则离不开用武之地。如果只能在农村长期种那一亩三分地,就算有多强的技术都难以突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重用。 
因此,从长远来看,要解决农业问题,必须要实现规模化、科学化的经营。而要实现规模化的经营,则必须要减少农民的数量。 减少农民数量的途径,便是再次让更多的剩余农业从业人员转移到城市就业,到城市安居落户,让农村的土地得到有效流转给种植经营大户,通过种植经营大户或农业人才来实现机械化、科学化的种植,有效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因此说农民不进城,农业就没有未来,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前农业生产发展遇到的瓶颈需要得到突破。 
农民进城以后,不再依赖土地生存,必须要实现城乡待遇一体化和公平化。在农民到市民的蜕变过程中,还要加强对这些准市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有从事二三产业的必备技能,不会为了生存而有所担忧和顾忌,让他们不仅从身份上变为市民,而且还要从待遇上变为市民,从心理上变为市民。 文|山魈 欢饮订阅农记,看更多有趣内容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