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一座高山的半山腰上,绿色植物掩映着一处不起眼的住所,一对年轻夫妇在这里隐居生活,自给自足已经五年了。他们说,这么做只是想为那些无法适应现代都市社会的人探索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唐冠华今年 26 岁,家里开着一间设计公司。在位于东部沿海的山东省的崂山,他和今年31 岁、曾任证券经理人的妻子邢振凭借他们二人自己的力量生活着。这里从穿的鞋到用的电,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生产的。冠华坐在他花了两年多用竹子、岩石和泥土建造起来的小屋里。 
这对夫妇穿着他们自己缝制的衣服,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储物架,上面堆满了一瓶瓶自家酿造的醋和一罐罐通过蒸发海水收集来的盐。他们还指给我们看了一个倚在墙上的巨大装置。他们用绳子把竹子绑在一起,制造出了这个奇妙的织布装置。激发唐冠华夫妇如此生活的灵感来源之一是约翰·塞莫尔(John Seymour)。这个英国人在半个世纪以前发起了一项运动,提倡自己自足的生活方式。 
但他们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并不容易。这间小屋是他们自给自足生活实验的一部分。 唐冠华在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蓬勃的港口城市青岛长大,自称是个城里孩子。过去他认为“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到”,还说自己对于“生菜和油菜、小麦和水稻之间的区别”一无所知。2010 年,他从当地农民手中租了一间破旧的砖房,对它进行了翻修。唐冠华说,在此之前,他已经预料到了自己可能会面临的困难,所以尽力做好了准备。 
即便如此,意料之外的种种困难还是令他措手不及。由于没有燃气和厨具,唐冠华和几个志愿者就只能吃生的菜椒当晚饭。没有卫生间,他们就只能在院子里挖坑,直到无处可挖。 
“直到那时,我才想出解决办法。”唐冠华指的是处理人体排泄物这一难题。他在一年内建造起了一个竹子做的化粪池,完成了房子的翻修工作,并且开始种植韭菜、生菜等蔬菜。 邢振在唐冠华着手开展自给自足实验之前就已经认识了他。一开始,她对此很不理解。但是,看过唐冠华在崂山的实验场所后,她被他和涌向那里的志愿者们的热情感染了。 “他们都相当热情,也相当真诚。他们不像我见过的其他人,不会试都不试就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她回忆道。 和唐冠华不同,邢振先前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回归自然的开拓者。在学习经济专业 5 年后,她找了一份符合期望的朝九晚五的工作。这位戴着眼镜的苗条女性常常会在博客上更新他们夫妇的工作进展。她形容自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姑娘”,总是随大流。她说:“我不知道怎么去独立思考。” 2011 年,这对夫妇结婚后,邢振辞去了她在青岛的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她想要多花些时间和丈夫在一起。但是和丈夫一起在崂山生活了一年后,她“觉醒”了。 “我好像一下子顿悟了,”邢振说道,“我突然意识到我先前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试图迎合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价值体系,但是我本人甚至并不完全理解这一价值体系。” 翻修加固了他们的容身之所后,这对夫妇又进一步深入探索了住房这一挑战。他们拜访了学者和娴熟的手工艺人,向他们学习如何酿造醋、酱油和啤酒、如何编织衣物、如何饲养家禽以及如何制作厨房用具和肥皂。他们把一辆自行车改造成了一个发电机,还制作了一个洗衣机、一块太阳能电板和一个小型风力发电机。 
在附近大学生的帮助下,这对夫妇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建造用竹子、岩石、泥土和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建成了第二间两层楼高的小屋。 “我觉得当地农民要不了两个礼拜就能把这房子造好。”唐冠华说道。 
随着有关这对夫妇的实验项目的消息扩散开来,当地农民怀疑地摇着头,好奇的人们蜂拥而至,批评声也开始大肆出现。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访谈节目对此进行了报道,明星嘉宾嘲笑他们是在“挑战现代文明”,指责他们“痴心妄想”,揶揄他们无法在节假日招待自己的父母。就连他们的朋友也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相当困惑。 与这些批评声相反,唐冠华和邢振说,他们这个实验项目的目的既不是想要推行提倡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也不是想要抛弃现代化的成果。他们说,他们这么做只是想为那些无法适应现代都市社会的人探索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一开始想出这个实验项目的时候,我希望它会是一个彻底解决我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计划,” 唐冠华说道。 “这不是一个靠钱撑起来的项目,”唐冠华说道,“要是你有能力捐出那么多钱,我们更希望你能够捐赠一些物资,比如建筑材料和可回收再利用的东西,或者你也可以加入我们,自己来体验这个项目。” 唐冠华说,他不仅仅只想为和他拥有同样理想的人建造一个社区,他的目标是帮助后几代人决定,他们是否想要过上远离现代都市、不依赖现代科技的生活。 “在建立起一个自给自足社区之前,我不会要孩子的,”唐冠华说道,“或许我的孩子会更喜欢住在城市里。但至少我想要为他们提供另一种可选的生活方式。” 我的微信公众号“love-zhongc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