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三农先后数次曝光了多地查处的不合格肥料,其中有不少涉事企业还是化肥行业排头兵,有相当部分还是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作为知名企业,品牌就是生命、就是企业实力的体现,为什么这么多知名品牌经常被曝光不合格? 对此,有许多读者在后台、或是在文章下方留言:现在究竟哪些肥料是真的? 今天小编就跟大伙唠一唠,为什么有些肥料会屡屡上榜不合格名单,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真相? 01 部分企业恶意偷工减料,坑农害农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体化,加剧了肥料市场的竞争和行业整合的步伐,特别是近年来受市场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有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非法利润,刻意降低养分含量,采取不正当手段,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抱着“今年不一定会抽检到我”的赌博心理,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切身利益。 这些化肥生产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极为严重,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和暂时的利益,而忽视了化肥的质量和化肥的长远效益。 

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不合格肥料被抽检出氯离子超标,就是因为企业为降低成本,肆意添加氯化铵造成氯离子超标,这类产品就很容易造成农作物出现烧苗烧根现象。 02 个别质量抽检存在若干不规范操作现象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个别地方质监部门及受委托的化肥农药质量检验机构在抽样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未经企业确认就公布抽查结果等问题。 其中,较严重的是:抽取已开包散卖化肥;用取样钻直插包装袋抽取有机无机复混肥和BB肥;不加任何封条和标识,只简单地用塑料袋带走样品等。 有关企业称,不规范操作带来的弊端:一是肥料易受潮,开包后化肥水分肯定超标;二是用简单方法抽取有机无机复混肥和BB肥,并不具代表性,容易出现误差;三是不加任何封条和标识,容易混淆不同厂家产品。 还有一些企业反映,个别质监机构根本不按法定程序抽样,也不按委托单位要求抽样,而是擅自扩大抽样范围,主观选择抽样对象,滥用职权,存在严重的越权现象,检测结果也未经厂家确认,未给予厂家申诉和复检机会就公布。 事发后,涉事当局明确表态,不规范操作容易出现偏差,如果就此公布检测结果,是不负责任的,对企业也不公平;各地质监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严格按照程序抽取样品和收集证据;市场抽检不合格仅代表流通产品不合格,并不能说明其生产企业就有问题,因为在流通中不排除运输等因素导致产品有效含量变化或损坏,甚至存在经营者偷梁换柱或弄虚作假行为,如果是后者,则要追究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03 包装标识不规范,恶意误导消费者 此前,新三农在曝光某省工商部门查处的一批不合格产品时,有读者对某产品不合格原因提出质疑:这个产品只是产品包装标识不规范,没说质量问题,工商就是小题大做。 小编事后也咨询了不少人,有着相同看法的还不在少数。其实不然,这可不是小问题!诸位且往下看,瞅瞅都是哪些情况会被判定为产品包装标识不规范。 
1.虚标总养分含量。这是不法厂家经常做手脚的部分。例如,上图这款尿素产品,包装上标注N-SO3≥46.3%,是将中量元素S计入总养分,从而夸大养分含量,目的是让农民误认为是已达到一等品指标要求氮(N)含量为46.3%的尿素,而实际氮(N)含量只有25%,就连尿素国家标准中最低养分含量指标要求(N≥46.0%)都未能达到。 2.产品名称与执行标准不一致。有些外包装袋上标明了产品名称为复合肥料,而执行标准却是掺混肥料的国家标准GB 21633-2008。 3.夸大产品作用。GB 18382-2001《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7.1条款明确规定:产品名称不允许添加带有不实、夸大性质的词语。图4包装袋上名称中“营养”、“特效”均属于夸大性质词语,不允许采用。 4.乱用生产许可证编号。从市场上抽到的化肥几乎是所有包装袋上都有许可证号,小编从质监、工商部门了解到,此类问题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不属于发证范围产品却标注生产许可证号;套用其他企业许可证号;实际标注的产品名称与申领许可证产品名称不一致;使用错误的许可证编号。 之所以把化肥外包装标识的话题说了这么多,就是因为许多农民朋友对肥料标识了解不够农民朋友在购买化肥时,由于受到包装标识的迷惑,经常会买到假冒或伪劣化肥,很大原因是取决于缺乏对肥料标识相关知识的了解。 04 厂家技术原因,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有些企业没有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检测手段是造成化肥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即从进料、配方、生产、检验、出厂等一系列过程均未得到有效的质量控制。例如,有的生产企业由于检测条件不完善,未对原材料进行把关检验,生产的肥料就容易出现问题。 还有个别企业的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未经技术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是造成化肥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甚至个别企业 此外,滚筒工艺是典型的掺混工艺,利用蒸汽让原材料变潮后粘附在原料小颗粒上,在圆筒中滚动造成圆形化肥颗粒。 企业为适应市场,频繁转产,导致前期生产、后期转产部分班次产品含量不够,造成不合格品。结合实际生产情况,传统滚筒工艺除非大批量持续生产不转配方,否则很难保证前后期质量一致。 05 违规违法成本低,造假者贼大胆 例如,在2015年3月,湖北某县质监局执法人员对湖北源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三个批次复合肥料进行抽样检查,其中公司生产的含氯复合肥(总养分≥45%,30吨),总养分、总氮、氯离子含量指标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复合肥料》(GB15036-2009)要求。 经调查,该公司不合格批次复合肥料共计30吨、销售价格1160元/吨、货值金额34800元,生产成本1110元/吨,违法所得1500元。 而最后的处理结果是: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复合肥料,处48720元罚款,没收违法所得1500元。 “货值金额34800元,才罚48720元。”一农资经销商打趣地说 “蛮划得来”,罚这点毛毛雨,搞一次就弄回来了。 对此,有质监部门负责人也坦承,违法成本太低,也是个别企业屡屡试法的主因之一。 06 有机肥、微生物肥等,成假劣重灾区 农业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活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土壤修复”毋庸置疑成了行业第一热词,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成了行业的“香饽饽”,大小企业纷纷上马。 甚至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国家政策大做文章,散发“中国农业有机肥必将完全替代化肥”的言论,引导公众抵触化学肥料。 当前新型肥料投资少、标准不完善(对抗生素、重金属等指标检测不够,生物菌肥依然采用GB20287-2006标准)、检测机构少(当前生物菌肥检测官方仅有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一家),原材料采购难以控制。 部分无良企业以城市垃圾、化工厂下脚料、未腐熟畜禽粪便为原料,产品严重污染、抗生素、重金属严重超标。请看此前发布文章的链接:这回真见到搞鸡毛了!实拍污泥掺鸡毛造假鸡粪有机肥 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不达标,生物菌肥不含菌,以重污染物磷石膏代替土壤调理剂成为行业乱象。 07 农资电商乱象丛生,化肥正品率最低 农业作为传统行业的代表之一,毫无疑问也受到“互联网+”的影响。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出台“电商国八条”,提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中央财政将拿出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指导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但在早前,国家工商总局曾公布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据介绍,此次监测抽查了淘宝网、京东商城、天猫、1号店、中关村电子商城、聚美优品等平台,以电子产品、儿童玩具、汽车配件、服装、化妆品和农资等为重点监测种类,以高知名度商标、涉外商标等为重点取样商品品牌。 让人惊讶的是,化肥农资正品率最低,为20%,涉及杜邦康宽和史丹利两个品牌。具体表现为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化肥元素含量多与实际不符,农药假冒知名品牌现象严重。 农村市场正在成为电商侵害的重点区域。在这次定向监测中,化肥农资产品的非正品最多,在购买的15个化肥农资产品中有12个是非正品。 专家指出,化肥并非一般意义的消费品,事关农民一年收成,如果网购覆盖率进一步扩大,80%多的非正品率就将成为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大事。假化肥一旦被农民撒到地里,就会对土壤质量、种子、作物产量带来严重危害。 关于不合格肥料的曝光,新三农会一直做下去。如果怕被爆料,还不如思考一下如何提高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出厂标准。 
再次做一个声明: 作为媒体,及时采访和报道各地的“不合格肥料”新闻,即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也是宪法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和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对违规违法企业的一种督促! (惠农政策不知道?市场行情不清楚?三农热点不了解?关注河南科技报“新三农”微信公众号:hnkjbxsn,三农信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