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养殖池中,首小江夫妇合力抱起5余公斤的中华鲟向大家展示。 通讯员 张常伟 摄 华龙网2月28日21时42分讯(通讯员 张常伟)近日,笔者来到重庆梁平区蟠龙镇义和村的梁平冷水鱼养殖基地——重庆程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该基地,只见14个巨大的水池内,成群的鲟鱼在欢快地游动。 那流线型的身体,细长的尾巴,显得十分优雅,脊背上的白色斑点十分明显。该基地负责人首小江正拎着一个大水桶,走在养殖池间纵横交错的水泥埂上,一勺一勺地往鱼池里抛洒鱼食。“现在,鲟鱼根本不愁销路!”“鲟鱼达人”首小江喜悦地表示,他去年光一个养殖池便卖出0.2万余公斤鲟鱼,销售额达14.2万余元……” 
首小东打捞起一桶鲟鱼,喜笑颜开。 通讯员 张常伟 摄 寻得良好商机 “老板”返乡养鲟鱼 今年38岁的首小江,老家在梁平区金带镇仁和村。2015年,为了经营鲟鱼养殖基地,他从该区金带镇仁和村迁至蟠龙镇义和村,经该义和村代表大会民主表决后,成为了当地一位“新村民”。 1999年,他退伍的当年,便在云南寻找工作,先后从事化妆品和典当行业。经过多年的拼搏,近年便成为了这两大行业的一个老板。在外历经多年的风雨沧桑,常常引起他思念家乡。在一次聚会中,他偶然听朋友介绍,味道鲜美的鲟鱼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新鲜的美食,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因此人工养殖和销售鲟鱼便应运而生,市场行情非常好,而鱼子酱的价格,更是贵比黄金。于是,首小江当时便萌发养殖鲟鱼的念头。 他利用空余时间,一方面不断学习人工繁育和饲养鲟鱼的技术,一方面寻找养殖基地。然而,人工养殖中的鲟鱼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要求水质纯洁、无任何工业污染、常年保持恒温20度以下。 首小江回到家,先后到重庆、四川等地多个地方寻找、考察适合鲟鱼的养殖地,最终选中了蟠龙镇义和村一组的张家湾落户。这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群山环绕,有天然的溶洞,还有常年流淌不断的纯天然山泉水, 非常适合鲟鱼生长,还可以提高鲟鱼的存活率。 
首小江正在养殖池抛洒鱼食。 通讯员 张常伟 摄 “千方百计”谋养殖 技术不断成熟 2014年,在梁平区蟠龙镇党委、政府的协调帮助下,义和村20户农户将退出的15亩撂荒承包地承包给首小江。然后由他投资5000万余元,建成了房屋、养殖池等2万余平方米,购买玻璃钢育苗池6个。经过8个月的努力,养殖基地于2014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当年底,他从四川省大邑县一次性购买了7000余尾鲟鱼苗,用一个育苗池开始试养鲟鱼。因技术到位,到2015年7月,养殖场成熟的鲟鱼便面向市场销售了,当年便卖得0.1万公斤,收入6万余元,首小江也获得了该基地的“第一桶金”。随后,首小江又购进人工繁育的中华鲟、美国匙吻鲟(鸭嘴鲟)、帝王鲟(钝吻鲟)三个种类、共10余万尾鲟鱼进行试养。 谈到养鲟鱼之路,首小江感触颇深。起初,长途运输鱼苗和养鲟鱼都没有经验。于是,在基地落户后,他一边忙着建场,一边还学习鲟鱼养殖技术。与此同时,他常常找同行和技术专家请教,并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不断交流学习,从2015年起,他还到万州区参加了水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并聘请了一名技术人员精心指导,加之在实践中慢慢领悟,他的鲟鱼养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每批苗的最终成活率可以达96%左右。”首小江信心满满地表示,他在鱼病害的防治方面有了很好的经验,他将把病虫害对鲟鱼的影响降到最低。 
来基地游玩的小朋友捞起小中华鲟向大家展示。 通讯员 张常伟 摄 养殖鲟鱼“钱途”大 休闲观光齐规划 “标准化养殖池共20个,平均每年大概养14万尾鱼苗,出售商品鱼5万公斤以上,鲟鱼已经全面面向市场供应,每公斤价达60元以上,年均收入300万元以上。”首小江笑着说,目前,市场前景良好,周边区县的不少买家慕名而来,购买的人也络绎不绝。除满足我区市场外,还远销全国各地和出口。尤其以人工养殖的中华鲟含胶原蛋白丰富,能起到美容效果,食用鲟鱼能为孕妇提供丰富的营养。同时,活鱼可在运输途中可保存50小时以上。 在池中,有几条看起来体积特别庞大的鱼,首小江称,这些鱼养了2至3年,每条都有50公斤以上,都是用来做鱼种的。目前,他正抓紧扩大养殖规模,今年1月,已投入5万余粒虹鳟鱼卵。随着鲟鱼养殖规模扩大,他只能把每个池子的养殖密度安排到最大,下一步他还将引进更多的虹鳟鱼和鲑鱼。 
首小东正用水质检测仪对流下的山泉水进行检测。 通讯员 张常伟 摄 如今,新修建的“二环路”从养殖基地旁穿过,首小江还计划将鲟鱼养殖与休闲观光进行结合。在河边,游客既能观赏、垂钓、休闲,还可以品尝“鲟鱼宴”。首小江表示,他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将扩建30余亩养殖池。届时,将达到规模50余亩冷水鱼养殖基地。 他表示,除了那湾神奇的山泉水的条件外,更重要的是有当地党委和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这些让他对鲟鱼养殖的前景更加充满信心和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