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个国家由于自然资源的禀赋,农耕发展的历史和地缘政治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在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演化出了一些不同的基本模式。一些农业经济学家会告诉大家,中国以外的世界农业主要有三种模式,但我认为是四种模式。前面的三个模式与主流农业经济学家的认知是一样的,但我认为第四种是独特的模式。 第一,“规模农业”。传统上讲,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以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现在也包括乌克兰和前苏联的一些地区。这种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大农场运作,追求大规模的生产和高效率的运作。它是以耕地的充分性,土地的私有化和资本的投入为前提。正式由于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的优势,其农业生产多以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为特色,并以出口市场为导向; 第二,“平衡农业”。也被称为“莱茵模式”。它是以欧洲的德国和法国的农业为典型代表。虽然它也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化运作,但是更强调保持传统农业的特色。农作物生产和农产品的多元化是其特色,并且强调环境的保护,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生产和发展的目标市场是本国和本地区的供应,是数量、品类和供求关系的平衡; 第三,“特色农业”。它以东南亚地区和中美洲地区的国家为代表。由于地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这些国家大都以经济作物生产为主,同时是劳动密集型农业。这些国家都主打自己的优势作物和优势品种,并且都是以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为导向,比如泰国的香米,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和橡胶,菲律宾的水果,中美洲的蔬菜、瓜果等等; 第四,“精品农业”。它是日本、台湾、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具有经济发达的“岛国经济”特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有限,但是农业技术水平较高,农事精细化操作,农业组织发达。它强调产品特色、质量精品、消费者价值和品牌文化,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对于这第四种模式,主流农业经济学家并没有把它进行单独分类。 深入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的这四种模式,我们又可以把上述四种“表象类型”分成两大实质类型: 第一种类型:“主权农业”。“规模农业”和“平衡农业”的模式可以归结为“主权农业”。因为这两种模式可以使得一个主权国家拥有农产品在数量和品类上都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可以拥有不依赖于其它国家或经济体的 “独立生存权”。农产品的少量进口只是年际之间的地区之间的品类和品种上的调剂。 第二种类型:“附属农业”。在国际上走所谓“特色农业”模式道路的国家,其农业在技术上和市场上都强烈依赖宗主国技术输出和农产品进口,无论从历史形成的原因,还是在现实的运作和操控上,都具有浓重的“殖民经济”色彩。一旦遇到政治上的风吹草动和贸易的纠纷,农产品出口市场就会受阻,农业生产和运行秩序就会动荡不安并会遭致重大损失。因此这些国家的农业缺乏独立的生存能力。同样,所谓的“精品农业”国家虽然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准和生产效率,但是农业过度追求市场化,农业的“社会保障功能”没有体现,其主粮的供应要严重依赖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的进口,这是其模式的致命短板。我们因此归类“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为“附属农业”,因为这两种农业都使得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保障能力上缺乏“独立生存权”。 
中国是一个社会制度独特和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不应该也不可能走“附属农业”的道路。因为,第一,会在政治上受制于人;第二,会在国际贸易上无可避免地引发“大国效应”,经济上遭受损失。中国各地的农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精品农业”、“乡村建设”等各种模式,但是,这些形式或者模式只能作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或道路的补充,不会成为主流。 作为社会制度独特和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中国必须在“主权农业”的模式上走出自己道路: 必须解决小农经济如何走向适度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问题; 必须解决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与其他行业基本匹配的问题; 必须解决土地制度带来的“公地悲剧”和“租值消散”的问题; 必须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人口结构调整的同步问题; 必须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割裂的问题; 必须解决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价值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上述问题,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就依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饭碗”就会永远端在别人的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