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华夏董氏兄弟商贸集团董事局主席董配永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董配永指出,我国每年大约使用化肥6000万吨、农药337万吨,分摊到18亿亩耕地上,亩均分别是33.3公斤、1.87公斤。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生态受到破坏、农产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剧等弊端,应该引起人们的警醒。随着化肥农药投入量的越来也多,社会为之付出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也越来越大。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首先应该对如何确保粮食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进行理性思考和大胆实践。 董配永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传统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有机产品提供了良好机遇,开拓了广阔空间。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发展传统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典型,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 董配永建议,要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入手,恢复和推广传统生态农业,从源头上促进农业供给成果的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不但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已经破坏了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和农业生态系统,而且最终毁掉的必将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应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通过大量施用农家肥,发展传统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供给成果的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解决“没有化肥种不了地,化肥少了打不出粮”痼疾,确保生产出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一要大力发展养殖业,解决农家肥投入不足的问题。提倡和鼓励亿万农民、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养殖业,收集好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源,搞好秸秆还田,加快生物有机肥的研制推广步伐。恢复过去家家养畜、户户积肥、年年送粪的习惯,实现畜多肥多粮增产,生态环保又健康。二是要对目前国家财政对种地的补贴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整,把有的补贴调整到鼓励农肥投入上来。国家应制定出台耕地培肥制度,对积造使用有机肥的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国家财政目前对农民种地的补贴,有的已不再发挥作用,也可以把它调整到鼓励农肥投入上。三要提高绿色有机产品收购价格,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绿色有机产品费工费力,投入又大,如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缺少利益驱动,肯定没人去干。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对施用农家肥的产品搞好全程监管,提高收购价格,让农民觉得这样种地有利可图。 本报记者:李涛 李标 李国梁 本报两会特派记者:牛春安 于溯源 郭敏 李甜甜 编辑:郭敏 霍东洲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官方网站:www.cfsn.cn 投稿邮箱:cfsngw@126.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