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 上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吉林代表团进行分组讨论,吸引了众多记者的前去采访。记者注意到,在分组讨论会上,超过半数代表的发言内容都与吉林的农业有关。 分组讨论会后,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还就吉林省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等问题接受了中国乡村之声记者张程的专访。 2016年是我国取消玉米临储政策的第一年,处于中国“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面临巨大调减压力,去年秋季以来,玉米价格一路走低,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坦言,政策调整对过去一年农民收入影响很大,今后吉林省要主动引导农户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巴音朝鲁谈增收 

在保证农民增收和确保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吉林省有哪些措施? 
政 府针对帮助农民增收的措施还是很多的,要拓展我们的农民增收的渠道,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如何走上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在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金融贷款和审批上给予支持。另外,还是要从融合发展的角度,毕竟现在农民的收入来源还是相对单一,这就会影响到农民的收入。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玉米价格下降之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胡静林谈农业供给侧 针对吉林省土地肥沃、自然禀赋优越、林木资源丰富的区位特点,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指出,要从提升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地力提升、农产品深加工几个角度入手,多管齐下,破解农业结构调整这盘大棋。而财政部今后也会在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提供财政补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吉林应该怎么下? 
怎 么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好农业结构恐怕是一个大的题目,原来我们的农业政策都是鼓励数量的、都是数量激励,也就是多种,到底种出来质量怎么样,有没有污染,地力怎么样,这个咱们都不怎么管。下一步就要从数量向质量转变,要从对于资源的耗费向绿色生态的发展去转变,以及从原来的只管种向怎么加工转换转变,包括过腹、饲养业的转化、包括加工的转化、包括深加工的转化,加工业的发展我想是有利于粮食安全的。 
记者手札 两个半小时的分组讨论,竟然有超过半数的代表聚焦农业,足见吉林农业大省的地位,以及政策变动对全省经济形势、人民生活的影响之巨。在东北经济形势总体萧条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市场引导,让农业生产结构调优调顺、让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仍是未来数年间有待解决的重大命题。 记者:张程 编辑:纪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