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农业,提高化肥使用率才是节约成本的关键。但是很多人在农业施肥过程中存在很多施肥的误区。 
正确的施肥方式很重要
有些人盲目地相信施肥时赿靠近植株茎部,肥料赿易被吸收。这是在农村中存在较多的现象,这种施肥方法存在较大的危害。因为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区,植物茎及根(根毛区除外)吸收营养成分很少或不吸收,施肥时赿靠近植株茎部(幼苗期除外),肥料离植株营养吸收部位赿远,因此赿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过多,浓度过大,则容易出现“烧苗”现象的发生。因此,施肥时应根据植株的地上部生长情况及地下部根系生长情况确定施肥位置,确保施肥效果。 有些人盲目地认为只要施入肥料,就会有肥效,施肥赿多,效益赿高。事实上,施肥的肥效与土壤特性、作物养分吸收特点、肥料养分释放特性以及水、气、热等诸多条件有关,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则极易造成养分流失、缺肥等现象的发生。沙质土肥效快,但流失也快,因此,应根据少施、多次施的原则进行,粘壤土肥效慢,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钾肥易溶性好,但流失也快,因此,应根据作物的需钾特性及时施肥,有机肥、磷肥肥效慢,流失也少,应早施,碳铵挥发性强,可与有机肥或磷肥堆沤1-2天后施肥,可减少养分的散失。根据报酬递减原理,当施肥达到一定数量后,投入产出比下降,效益下降。如果施肥过多,则会造成减产。因此,应根作物全生育期的需肥特性、土壤肥力、作物的种植密度等,以供给充足但不浪费的原则,找出最佳施肥方案进行施肥,充分发挥肥效,增加经济效益。 
错误的施肥方式可能会导致得不偿失的情况
此外,还有些人只注重大量元素施入,不注重微量元素施入。其实,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长时期对某种微量元素需要量较多或土壤缺乏微量元素,如果不增施微量元素,则会造成植株畸形、落花落果、产品产量及品质下降等。因此,在施足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同时,必须针对作物的需肥特性及土壤养分构成情况,配合施用铁、锰、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其实应该是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同时还得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不能因为微量元素需求少就可以忽略。 
每种化肥元素都其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
这些施肥上的误区必须好好地纠正过来,不然只会得不偿失。对此,我们应该做到合理施肥,常用有效的施肥分基费、种肥和追肥。 基肥又称底肥,大多是迟效性肥料,最常用的有厩肥、堆肥、家畜粪等。化肥中的磷肥和钾肥一般也作基肥施用,氮素化肥如氨水、液氨以及碳酸氢铵、沉淀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等也适合作基肥。底肥施在垄下16~18厘米处,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左右。 种肥很重要,一般是预先埋施在种子下部或侧下部3~5厘米,如大于5厘米并适当镇压,效果更好。肥料与种子应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烧伤种子。施种肥还应考虑作物生长根系达到的扇形区域,一般情况下种子本身养分耗尽时,小麦可生根5~8厘米,扇形角60度左右;玉米生根5~7厘米,扇形角在90度左右。 另外,追肥也是至关重要的。时下很多用户怕麻烦,施了基肥以后,就不再追肥,这种施肥方法是不科学的。作物在早期对养分需求较少,施足基肥后确实能够保证长时间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但即使是一些后劲比较足的肥料,其肥效持续期也是有限的,特别对于保肥保水能力较差的土壤,不及时追肥更容易造成脱肥现象。所以,对生长期超过2 个月的作物应适当追肥,保证作物在生长旺盛期对养分的需求。一般情况下,行间追肥,小麦等窄行作物的深度以6~8厘米为好,玉米、棉花等宽行作物的深度以8~12厘米为好,侧距10~15厘米。如果追肥时植株根系已初步发育,如采用机械追肥,应尽量减少伤根,施肥深度不宜太大,距植株的水平距离(侧距)也应适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