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你抬起头,手捧稻种,饱饷天下是心志所向;你俯下身,凝视秧苗,稻米流脂飘向家家户户。农业是一种信仰,因为热爱所以眷恋,因为坚守所以伟大。”这是一个月前马荣荣获评《2016年度浙江骄傲人物》的颁奖词。 马荣荣,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30余年。他带领团队选育出的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以优质高产著称,亩产可达750至800公斤,可比普通稻增产30%以上,成为农业部认定的籼粳杂交超级稻,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记者张程采访全国人大代表马荣荣 关于超级稻的安全 对 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们对于高产的水稻和稻谷,其实在质量上、安全上并不是特别的信任,您怎么回应? 追求更高亩产是科研的目标 “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在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处理应该是总量要基本满足,这个是前提。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在数字上是很清楚的,农业生产到底需要多少的总量?这个数量一定要基本满足,而且要有一定盈余的前提下,再来谈质量。因为农业当中的一切数量,都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但是数量里又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总量,一个是单位的生产量,这是两个概念。总量要基本满足,但是单位面积的产量,我想国家应该予以鼓励让它无止境地提高。只要你有可能、有办法,就要尽量去鼓励它。 单位亩产提高了,我宁愿把面积减掉,把这些面积用来种其他东西或者干其他事情,我们生物改良的本质工作,就是要把分散在不同生物个体上的优良性状,尽可能集中到同一生物体,为人类服务。当然,我们这些搞生物改良的人,最大的诉求就是要去了解民众的诉求到底是什么,研究清楚以后,就有办法和能力来满足民众的诉求,就像你讲到的,那些高产的,最好不要不优质,只要知道了,他一定会想办法去解决的。” 关于五年履职 在 您提到的议案和建议当中,和农业相关的特别多,最后都得到反馈了吗? 对我个人收获很大 “我的议案和建议都反馈了,各个部门都非常重视,不仅认真反馈,而且在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当中,以及政策制定的时候,我的建议也都被考虑进去了。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五年,对我个人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要去了解和研究国家的大政方针,反过来国家的大政方针对自己的科研和工作帮助也很大,比如对我们研究方向的确定,研究目标的调整,这些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自己不在这个层面上,很多东西都不清楚,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能有一些对自己新的启发,所以这方面的收获比较大。” 关于对农业的信仰 在 今年年初,您获得“浙江骄傲”这项荣誉的时候,当时给您的颁奖词是:农业是一种信仰,因为热爱所以眷恋,您怎么理解农业对于您是一种信仰呢? 我一生其实只有40次机会 “作为农业的科学演技,它是一种信仰,育种是一种信仰,人这一生真正能工作的就那么30年到40年的时间。对农业来说,像我们研究一年生的作物,比如水稻、小麦,都是一年生的作物,你真正能做试验的也就是能做那么30次到40次的试验,你要在这30次到40次的试验里面,要得到你预计的目标和效果。你要是没有信念,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那么你想做点事情是很难的。这个仅仅还是一年生的,要是多年生呢?如果是养猪呢?可能要几年,林木呢?你一生才能做几次试验?它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解决,所以,农业问题的解决,必须要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信仰去支撑。” 记者手札 我是记者张程。对马荣荣的采访,让我颇为触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马荣荣这五年来有关农业的议案不下几十份。他的一年被清晰划分成两季,每年4月至11月的水稻生长季,他日夜躬耕在田间;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他为了履职四处走访调研。数十年躬身田间地头的育种实验,让他被晒得黝黑的脸看上去更像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 我想,和马荣荣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农技人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长期耕耘在自己的试验田里,为了实现粮食安全、为了实现致富增收,默默坚守着。而他们坚守的,除了科学,还有情怀。 正如马荣荣告诉我的,每当走在稻田里,没风的时候,能听到谷粒颖壳张开时发出的“砰砰”声,那就是世界上最悦耳的声音。为他们点赞! 
记者:张程 编辑:刘瑜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