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刚刚过去不多几天。这是一个女性的节日,也许在农村许多女性并没有过节,他们依然干着家务,带着孩子,种着庄稼。从改革开放以后,女性的地位与角色逐渐提升,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体制,许多妇女只能留在家里,承担家务,照顾小孩。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带给我们的只是更多无赖。在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并没有吹遍整个乡村,男的干重体力的劳动,女的在家相夫教子。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许多农村青壮年开始去外边寻找生计,就出现这样一个群体:“留守妇女”。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 老公外出,照顾家里的只能是妻子。前边的大一点的孩子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电视。小的坐在床上,母亲用手摸着孩子的额头,在想发烧好了吗? 
老公外出后,家里的农活都留给了妻子。在农忙季节,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妇女也只能自己去耕田了。看着瘦弱的妇女,真的有一点于心不忍。 

春天种下一田稻苗,秋天收获一年的口粮。男性劳动力流失, 女性只能自己收水稻。也许在过年的时候,一家老小团聚,吃着大米,有没有想起家里那个为你劳累了一年的女人。 

当在农闲的时候,他们为了补贴家用,还会去打打零工,帮助别人家收蔬菜。这也许不是特别累,他们聊着天干着活,心里应该挺美的:今天又挣了几十元,能给孩子买个啥。 

他们在守望外出打工的老公,不知他何时归乡……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妇女这个群体。从社会角度来看,应该是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留守妇女来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多的是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社会在发展,不可避免的就出现各种问题,如何应对,应该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