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农民不愿意种地,还是农民吗?事实是,很多地方的农民对土地投资的信心是越来越低。 造成这种情况的两大核心现象是,“粮价低、种植结构调整阵痛期。” 有人说,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农业抱有足够的信心,而且我们农业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但是,现阶段来看,很多人都没有耐心等待或者冲锋陷阵做个探索者。 
现实是,很多土地并没有荒废,土地上依旧长满了庄稼,无论赚钱与否,这是农村人的根。 我们同时也看到,农村的青壮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捞钱去了,特别是常规作物种植区,留在家里照看土地的大多都是老年人。 毕竟,种植常规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等,不再像以前那样复杂了,随着机械化进程的推进,种管收等全套过程,都不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了。 
近期,当地的小麦遭遇了问题,一片片的发黄,有的是因为脱肥、有的是得了纹枯病或根腐病、有的是土壤问题,特别是秸秆还田。 由于秸秆还田处理不到位,秸秆在土壤中消耗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与小麦争氮的现象。 当然,出现问题那就解决问题呗,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这点毛病在农技人员的手中也不是大事情。 
但问题来了,前来买药的农民希望一次性就能解决问题,为小麦喷农药,很多老年人干不了,得雇人打药,目前当地的行情是10元/桶水(15KG)。 如果像以前那样喷两次的话,不但农药款增加,雇人费用也得增加一倍。 农资销售人员为了迎合农户的需求,往往就加大了药剂的剂量。 但农民依然不高兴,算算老板配的农药真是坑人,打个小麦病害都要10元/桶水,后面还需要增长、控旺、防治锈病白粉病、还得防治赤霉病等等。 
这算下来,单单农药费用就占到了很大份额,俺们这小麦一亩地能卖多少钱还不知道呢。 即使一亩地卖个千儿八百的又如何,老人家我今年都六十多岁了,进城打零工每天还能赚一百多块呢,一年的收成顶不上我进城打零工半个月挣的多。 老人的话都是事实,既没有必要争辩,也没有必要安慰。其实,坚守也是一种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