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全省湖泊拆围行动后,围网养殖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这给水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水产养殖出路在何方? 截至目前,洪湖、梁子湖、长湖、斧头湖等大型湖泊的养殖围网,已全部拆除,全省121万亩围栏围网养殖水面彻底退渔还湖。 
由于成千上万的渔民向江河湖库要生计,由于长期围网养殖、过度开发,湖泊水库水质不断恶化,生态承载能力不堪重负。2012年出台的《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湖泊水域围网、围栏养殖。然而,多年来,拆了围,围了拆,非法围网养殖、非法捕捞禁而不止。 拆围,拆的是影响生态的养殖方式,水产业发展靠大水面开发实现量的扩张已经不现实,回归“人放天养、限量捕捞”的生态渔业是必然之路。围网养殖过程中,过量投肥投饵或高密度养殖对水体伤害较大,导致水生态失衡,渔民围养的螃蟹吃掉了湖底的水草,湖泊生态功能急剧退化。 
拆围,成为开展生态治理、恢复天然湿地的标志性举措,围网拆除后,重还湖泊自然生态环境。 养殖空间缩小,水产品产量骤减,市场价格会出现较大波动吗? 短期内,拆围对水产品市场有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湖北水产业朝着健康发展。湖北省渔业养殖面积常年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水产品总体供应充足,除了满足本省市场需求,还远销港澳台、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市场,水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14%,较往年有所增长。 既要保生态环境,又要保“吃鱼”,两者如何平衡? 湖北省有2900万亩水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空间广阔,加之“虾稻共作”“鳅稻共作”“鳅稻共生”“鳖虾渔稻”等模式和技术已成熟应用,今年我省定下目标:再增加6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转型,一些地方已经先行探索。 可投资建设环湖绿道、湖边沙滩、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吸引人们前来体验湖光山色、渔家生活。江夏、洪湖、鄂州等地引入生态旅游项目,渔民退出之后,可以凭证到湖里从事天然捕捞,也可以到旅游公司务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