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林大桥 抓基础 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状况,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德江县群策群力抓项目,基础设施明显夯实。 为强化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德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该县近年来紧扣黔东北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统筹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实施项目1014个,完成投资337亿元,是前五年的5.5倍。全力推进交通建设,改造县乡道路354公里,硬化通村通组公路2478公里,全县通车里程达3500公里;建成城南客车站、10个乡镇客运站、285个农村客运站台,行政村通客车率达86%。建成乌江共和港500万吨级码头一期工程,乌江航道500吨级水运顺利开通。 一个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打通德江内外连通重要通道,为百姓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田晓丽回乡创业故事十分典型。几年来,在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逐渐好转的基础上,田晓丽不仅把豆制品生意从小做大,而且还解决了当地20余名农村妇女和残疾人的就业,公司被省妇联命名为“全省巾帼示范基地”。 “十二五”期间,德江县紧紧抓住“交通”这个制约发展的关键词,陆水空“三拳”齐击,通过国道提级、高速横贯、港口落成、机场启动,经济社会发展乘势而上,演绎后发赶超的嬗变。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该县累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365.2亿元,年均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亿元,年均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7.78亿元增加到50.9亿元,年均增长19.3%。2016年,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全口径统计分别达100亿元、104亿元,是2011年的3.1倍、5.5倍;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4265元、7460元,是2011年的2倍、2.2倍,年均增长15%、16.3%。 
体育馆规划用地面积22006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0平方米,体育用房9040平方米,固定座位5900个。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 强民生 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强民生 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近年来,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德江县在抓民生工作中,取得喜人的成绩。 体育馆规划用地面积22006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0平方米,体育用房9040平方米,固定座位5900个。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 该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发展机遇、最大民生工程来抓,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全县出列贫困村45个,出列贫困人口2.3万人,顺利实现13个贫困乡镇和整县“减贫摘帽”目标,贫困发生率下降5.99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8.5%。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 该县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工作主题,以队伍自身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为主线,在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观教堂“六进”活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丰富进军(警)营、进工(农)业园区内容,从全省要求的“六进”扩展到“八进”创建活动。全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顺利通过国家民委验收。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教育是关键,办好教育利国利民,教育与民生相辅相成。近年来,该县建成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和乌江学院,德江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所高校的区县,教育体系健全;完成德江一中和县职校整体搬迁,启动了德江二中整体搬迁工作;德江一中成功创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德江职校创建为省级示范职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山村幼儿园建设。 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充足而坚实的民生保障是关键。近年来,德江县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尤其是在医疗和养老方面,随着各项政策不断完善配套,已经从政策层面实现全覆盖。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幼儿,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该县近年来建成县人民医院外科综合大楼,完成县民族中医院和县妇保院整体搬迁;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县民族中医院和县妇保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公共卫生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依法治县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2017年,德江将扎实办好事关民生利益的“十件民生实事”,最大限度增进民生福祉,向全县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高家湾现代农业科技园 敢创新 成熟“三权抵押”德江模式 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2012年起,德江县试点推行“三权”抵押贷款工作,即允许农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含房屋所有权)作为有效担保物,向银行抵押融资。 “三权抵押”让德江县煎茶镇大路村村民田进尝到了甜头。“闲时看了相关技术书籍,觉得养鸡这事有赚头,就回到老家专门养鸡。”田进说。万事开头难,主要难在资金。“那时候手头没积蓄,跑了几趟信用社,说林权证可以抵押办理贷款,于是用5亩多林地贷了10万元,这才顺利买了鸡苗、饲料。”随后,田进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用自家的二层小楼作抵押从信用社贷到25万元,将养鸡产业逐步做大。 在德江,像田进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他们在创业初期和扩大规模阶段都享受了“三权”抵押贷款模式的红利。 据德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三权抵押”才半年时间,复兴、煎茶两个试点镇就发放“三权抵押”贷款近2000万元,催生了110个种植、养殖家庭农场。在这半年间这两个镇新增的贷款余额中,“三权抵押”贷款就占到了80%,成为放贷主力模式。“三权抵押贷款”一般设定在10万元至50万元,这种额度正好适合以特色种植、养殖为载体的中小型农村家庭农场起步经营,对于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有实效。 过去的五年,德江县改革活力竞相迸发。全县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2项、省级和市级改革试点4项。该县城市建设经营管理模式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德江模式在全国推行,企业“三品三表”多元化融资模式成为全省改革样板。特别是该县“三金”农民合作社助推农民增收做法,被中央《改革经验交流》刊载,入选2015年全省20个优秀改革案例。这些经验和做法,彰显德江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德江加快发展动力,增强德江后发赶超的信心。 
德江主城区一角 讲速度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地处武陵腹地、黔东北的德江,“欠发达、欠开发”是基本县情,底子薄、基础差,不仅需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和努力,更需要科学的布局和谋划。 2010年,省委、省政府把德江县定位为黔东北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把德江作为全省5个区域性重要中等城市之一;《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将德江纳入全省9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之一。 被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后的德江,也曾一段时间在网上引发热议。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德江的历史文化厚重与否。 “庸州古遗址、扶阳古城、土家炸龙、中国天麻之乡、中国奇石之乡、傩文化、红色文化……”近日,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德江历史文化不仅丰厚,其底蕴亦深。以德江炸龙为例,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参观。历史记载,德江炸龙已有600多年历史,经过近年来的精心打造已享誉全国。 在贵州地图上,德江地处武陵山、大娄山汇接处。东与印江相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接沿河、务川。 与此同时,“三高五铁一港口一机场”成就德江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所需的最基本的基础。“三高”,即杭瑞(已建成通车)、德江至沿河、德江至务川高速公路;“五铁”,即昭通至恩施、郑州至河口、都匀至黔江、重庆至广州、遵义至吉首铁路;“一港口”,即乌江800万吨级港口;“一机场”,即德江机场。 依托交通规划优势,德江各族干部群众争分夺秒,开足马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先后完成乌江沙沱电站德江库区1万余移民搬迁工作,挖平占地300亩的人工湖,打造高家湾现代农业观光园…… 目前,德江县城南大道建设正酣,从2011年起,世纪明珠、多维国际、云海、惠田等一大批房开开建,3年不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 德江县委书记商友江底气十足地说:“十三五”期间,德江将突出抓好“大交通、大产业、大教育、大环境”四大支撑工程,扎实推进“大德若水·大美如江”建设,为在黔东北区域领先领跑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