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老农发表过多次关于农村老人的文章,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让社会多关注农村老人,让在外的子女常回家看看,一定要记得,在乡下还有咱的爹娘和亲人!在外打工不容易,但是他们更难! 
卖葫芦的老人。以前,用葫芦切成的水瓢是主要的家庭生活工具,但是现在已经用不到了。这张照片拍摄于年前,老人在集市上没占到摊位,只能在人流相对稀少的路口摆摊。 
卖血参的老人。自己种植的血参,扎的笤帚,从早上到下午,鲜有人问津。看他那期盼而又迷茫的眼神,掺杂着多少的无奈。看到他,有没有想起依然住在农村的慈父? 
卖黄烟的老人。这位老人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患有腿疾、眼疾,推着载满黄烟的手推车,步履维艰的走了两个多小时才赶到集市。 
在包子铺等待吃饭的老人。虽然现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这只是对年轻一代而言,在依旧保持勤俭朴素优良传统的农村老人看来,一笼蒸包、一杯小酒,是多么的“奢侈”。 
这位卖水果的大嫂,年龄应该在五十岁左右,如果在城里或许已经退休,但是在农村却是主要的劳动力,勉强算在老年人的行列。 
我问老妈妈“您卖的那是什么东西啊?”她答道“你还是别问了,这个东西你用不到”拍摄这张照片时和她没有过多的交流,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有心酸的感觉。后来才知道,那个用高粱秆扎的东西是上坟烧纸用的。 
卖树苗的老人。集市上卖树苗的人太多太多,对于那些不善言辞的农村老人来说,把这些树苗卖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临近下午,老人还没有开张。 
卖山楂的老人,在集市上遇到结识几十年的好友,把那些大的、甜的山楂挑选出来,一个个往好友手里塞。而老人手里的山楂都快攥不过来了。
更多三农话题请点击关注,老农专注传播农村文化,表达农民心声,分享农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