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鸭蛋,很多人想到了高邮,作家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这让高邮鸭蛋声名远扬。不过,有网友提出了疑问,如果汪曾祺吃过大凌河鸭蛋,可能会改变想法,因为大凌河鸭蛋不仅蛋黄大油多,口感细腻绵沙,而且蛋清滑软细嫩宛若膏脂,味道更加清淡独特,品尝过后让人回味无穷。 那么,大凌河鸭蛋到底有多鲜香,能让众多吃货垂涎三尺?传奇的养鸭人——大凌河“鸭司令”王新文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一天卖掉百万枚鸭蛋?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拥有20万只鸭子 ,王新文被誉为“鸭司令” 大凌河“鸭司令”创业20年“统领”20万只鸭子 在大凌河畔,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统领”着20万只鸭子游曳在大凌河上,浩浩荡荡的场面如千军万马般壮观。20年的艰苦创业,王新文把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籍籍无名到拥有两个省级著名商标。 1997年,王新文从沈阳辞职回家创业。“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家乡的土特产卖出去,既能带动家乡经济发展,又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家乡美味。”王新文说,当时几乎身无分文的他借钱养了8000只鸭子,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很多鸭子病死,这让他压力山大。王新文没有气馁,他四处学习养鸭技术,终于克服了养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第二年取得了成功。鸭子产蛋后,王新文按照祖上的方法腌渍咸鸭蛋,并进行了改良和秘制,所腌制的鸭蛋口味独特,蛋黄大油多口感细腻绵沙,蛋清滑软细嫩宛若膏脂,味道清淡,他提着篮子到市场售卖被一抢而空,一些在喀左居住了几十年的市民称从未吃过如此好吃的咸鸭蛋。 
鸭子在大凌河嬉戏玩耍 散养鸭子吃鱼虾长大 产蛋季不喂一粒粮食 鸭子是杂食性动物,既吃鱼虾又吃粮食,相对而言,野外放养的吃鱼虾的鸭子产蛋黄大油多,比农户圈养鸭子的蛋口感好。但是,放养需要在河边建鸭舍和雇人专职看管,费用比圈养高得多,但产蛋率却比喂饲料的低,因此很多鸭蛋以圈养冒充放养,市场比较混乱。 这时,正在大凌河沿岸修建鸭舍的王新文不断听到“善意”提醒:你就把圈养的当放养的卖,多赚钱少投入何乐不为。王新文却不以为然,“我要做全中国更好吃的咸鸭蛋,绝不能以次充好,这是我的做人做事原则。”王新文说。 为了保证咸鸭蛋品质,20年来王新文一直坚持散养鸭子,鸭子以鱼虾为主食,产蛋季节基本上不喂饲料及粮食。为了一探真相,沈阳一家媒体记者曾在大凌河沿岸蹲守一周,竟然没有发现一粒粮食。 
散养鸭子在大凌河嬉戏觅食 “大凌河鱼虾很多,产蛋季鸭子吃河里的鱼虾就足以吃饱,不用喂粮食。”王新文说。记者在大凌河走访时发现,大凌河水草丰茂,鸭子不时潜入水中争抢鱼虾,晚上鸭子上岸则直接进入到鸭舍,第二天早上放出来后飞奔进大凌河,出去即一整天,而鸭舍里,留下的是一个个大鸭蛋。 
大凌河鸭蛋蛋黄(左)比普通鸭蛋的略红 
大凌河鸭蛋是吃货的最爱 旺季日卖百万枚鸭蛋 货车排队抢购 由于鸭蛋口味独特,黄大油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大凌河蛋鸭是纯散养的被外界所熟知,即便价格略高于市场其他品牌,但销量却节节攀升。一些旅居国外的辽宁人,也通过大凌河食品天猫官方旗舰店购买鸭蛋,品尝久违的家乡味道。 
大凌河鸭蛋仓库一角 2008年奥运会期间,“鸭司令”王新文将鸭蛋推介给北京客商,客商品尝后当即拍板决定:有多少收多少。奥运会开幕前的两天时间里,大凌河鸭蛋进京就销售了10万箱200万枚。从此,大凌河品牌鸭蛋打入北京,随后进入沈阳、赤峰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在商场、超市、机场、高速服务区、土特产店销售火爆。喀左县凌河牧鸭基地辽西特产开发中心在沈阳设立了办事处,二百多家名优土特产店销售大凌河品牌鸭蛋。 目前,大凌河鸭蛋已经进入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销售,每年端午节是鸭蛋最抢手的季节,“五一”一过订单就如雪片般飞来,为了抢购鸭蛋大货车排出长长的队伍。 
每天,大凌河鸭蛋被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 进入国礼馆博士导挂帅科研团队推精品 经过20年的发展,喀左县凌河牧鸭基地辽西特产开发中心由一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20万只鸭子和现代化工厂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大凌河”和“化石鸟”均被评定为辽宁省著名商标,一个县城企业拥有两个省级著名商标,这在全国都比较罕见。值得一提的是,和大凌河鸭蛋一样,化石鸟杂粮在业内具有很好的口碑,知名度很高,“买杂粮化石鸟”这句广告语很多人耳熟能详。 
化石鸟杂粮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 2016年,大凌河鸭蛋、化石鸟杂粮进入国礼馆,开拓中国主流高端市场,与茅台酒等名品一样得到国礼馆的认可和展示,很多企业将节日分发大凌河鸭蛋、化石鸟杂粮视为荣誉。近两年端午节,仅东北地区大企业团购就超千万。 为了打造精品,今年5月13日,喀左县凌河牧鸭基地辽西特产开发中心与渤海大学进行科研合作,渤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涛领衔的科研团队助力中心产品研发,推出更多精品。 
大凌河鸭蛋进入国礼馆 致富不忘家乡人,为了扶持更多的人创业,王新文将一部分养鸭场与农户合作,这样可以增加农户的收入,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从提篮叫卖到建立20万只蛋鸭的养殖基地,从生产系列杂粮到经营坚果炒货、野山菌、陈醋特产,从一个小工商户成长为区域龙头企业,东北“鸭司令”——喀左县凌河牧鸭基地辽西特产开发中心总经理王新文,贫穷中不甘现状捕捉商机,奋斗中不畏困难拓展思路,经营中抓住特色讲求质量,发展中放眼市场增加经营种类,他用商人的睿智和不懈努力,打造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经营“王国”,完成了从一个农民到企业家的蜕变。 
王新文与儿子王剑 身后为在建的牧鸭基地大厦和鸭文化展示馆 (记者 张林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