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订阅哦! 当前正值东北春播生产的大忙时节。今年春播期间,东北各地大力推进“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发展方式,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绿色农业,掀起一股特色种植促增收的热潮。 
春耕伊始,当人们开着拖拉机在田里翻地起垄的时候,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莲花一村李近秋家的温室大棚里已经绿意盎然。再过几天,这些这些新育出的水稻苗,将和鸭雏们一起在火山岩石板田里生长。 李近秋:火山岩石,你看这都是。镜泊湖水一放,我们就开始泡田、插秧,等水稻根扎实了,就把鸭子往里一放,它就在里面吃草、吃虫子了。 这是李近秋摸索十多年成功打造的“镜泊石板鸭稻米”特色种养模式。鸭稻共作,鸭群啄食虫、草,鸭粪取代化肥,既节约了养殖成本,又使得鸭蛋营养价值更高、鸭肉更鲜美。 2008年,当普通大米一斤仅能卖到2元钱出头的时候,李近秋的鸭稻米卖出了10元一斤的高价,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李近秋:当地的同行,只要他们有高端客户想买高端米基本都跑我这买。现在各个村,尤其江西、响水那一片跟我这学的种的面积也一点点大了,大了能有百倍了。 
2011年,李近秋和丈夫成立了西荒地水稻专业合作社,并投入23万元建了一个小型的加工厂,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包装成品,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链条。同时依托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使绿色有机鸭稻米走上“互联网+农业”的网上营销模式,由“种得好”向“销得好”发力,再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 莲花一村村党支部书记于树霞:就她这一户出类拔萃能卖出价格这么高,在全莲花(村)这一片是第一家打造鸭稻米出名的。办合作社以后她免费给大部分村民拉农家肥、整鸭笼子、围转圈的围子,村民投靠她也都发家致富了。 
2017年,西荒地水稻专业合作社注册申请的“秋响”牌镜泊湖石板鸭稻米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还成功签订了8万斤鸭稻米的销售协议。如果按去年水稻销售市场的行情计算,8万斤鸭稻米订单将为合作社带来至少80万元的收入,这是种植普通水稻收益的四倍。 西荒地水稻专业合作社社长郭吉科:今年我们合作社鸭稻米扩大到15晌了,地还没开始种就接了8万斤的订单了,以后陆陆续续还会有,希望今年秋天有个好收成吧! 
宁安的鸭稻共作搞的有声有色,绥滨的水稻养鱼也不遑多让。在绥滨县忠仁镇联合村“黑龙江寒地淡水鱼养殖示范中心”,绥滨县水产局局长孙士德说起“网箱养鱼”如数家珍: 孙士德:它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水上部分,就是这种船式网箱和普通网箱。这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好处很多,能够在高流速条件下搞网箱养鱼。 2014年,绥滨县政府投资建设了黑龙江寒地淡水鱼养殖示范中心,25艘网箱养鱼船沿江岸一字排开,今年再有半个月,就要投放鱼苗,届时,走到岸边就能看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们扎堆嬉戏的壮观景象。走进室内,20多个养鱼池整齐划一,每个池60立方米,可年产20万斤越冬鱼。 孙士德:这个是我们培育的种鱼,搞繁育的。这一条鱼就赶上一头牛贵了,七八千块吧。 
养殖示范中心以名贵寒地淡水鱼为主,有野鲤、鲟鱼、虹鳟、重唇等,每市斤的批发价都在50元以上,一年保守效益近千万元。 姜远军是“绥滨绍文寒地淡水鱼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带领合作社社员一起承包了这个养殖示范中心。2014年之前,姜远军只是一个“鱼贩子”,现在,他的效益每年都翻五六倍。 姜远军:2010年、2011年倒腾鱼,后来变成网箱养鱼,翻了很多倍。去年五十多万,那时候也就是十万八万的。 如果说养鱼在发挥“水域丰饶”的资源优势,“增加旱改水面积、合作经营”则是绥滨县围绕“水”所做的又一篇文章。 绥滨县忠仁镇联合村317户的11072亩地全部加入水稻种植合作社,旱田全都改成水田,种植结构调整和合作经营带来了规模效益。 村委会主任栾景芳:你看购肥厂家跟我们联系,它都没有中间环节了,种子肥料这块包括大棚的膜都是厂家联系,包括油都是,我们干活也好干了。看剩这么宽,也得跑一出溜,我们是挨个抹,这一天割多少地啊,啥费用都低。 
忠仁镇联合村的养鱼和种稻还是两个独立的“水经济”项目,而在福兴乡福兴村,“鱼+水稻”则是同一个项目。 在福兴乡福兴村“稻田养鱼示范区”,村民王志涛开着他的“大胶轮儿”在地里“突突突”地忙活。把他叫到地边时,刚下车,他还“见缝插针”地接了个订单电话。 王志涛:我是去年小范围种的,感觉挺好,又能省肥,还能增产。鱼的话,一亩地还能多卖三五十斤,每晌地多卖几百块钱。化肥的话可以少用,鱼排卵和粪便还能当肥用,去年感觉效果相当不错,今年打算大面积种。 目前,福兴乡6万亩耕地有5万亩水田,2017年,这个乡提出“打造稻田养鱼之乡”的口号后,进一步加大“稻田养鱼”技术和资金投入,就是想提升水稻品质,增加土地附加值。 福兴乡乡长洪鹏:从我们乡的角度呢,加大了供给侧改革的这种力度,就是转变老百姓原来是追求产量,现在由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由种的多向种的好、种的精、种的绿转变。未来的方向我们也是由种带养,以养连种,这么一个绿色生态体系,把鱼稻这个米业发展下去。 
记者:纪翔 统稿编辑:韩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