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王东明书记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 凉山州历来重视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凉山西昌邛海湿地建设便是其中一个案例。 
西昌邛海湿地,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这里,既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之一,也是西昌人民的“母亲湖”。经过多年努力,邛海已经成为我国高原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协同共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保护与恢复并举推进湿地建设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由于大量围海造田、填海造塘、无序开发和入湖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污染和水土流失加剧,邛海水面面积从34平方公里降至2008年不足27平方公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面对日趋恶化的邛海生态环境,当地采取保护优先的规划,高起点构建邛海保护建设规划体系。2008年以来,当地在开展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过程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突出邛海景区在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对城市发展重心进行了调整。当地还先后编制了《邛海流域环境规划》等数十项规划,《邛海保护条例》等法规则推动邛海生态保护走上法制化轨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建设、利用规划体系。 
“整体搬迁、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产业结构调整……”治理措施同时进行,还对入湖河流实施综合治理,对环湖生活污水实施截污治理,取缔机动船只,对流域内的山区和半山区,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6期湿地工程邛海恢复湿地2万亩,并进行众多生态建设和恢复工程。以水源地保护、污染系统治理以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最大限度恢复了湖泊湿地水域,为水鸟及其相关鱼类、昆虫、微生物的生息繁衍营造了良好的生境。 
湿地引来众多鸟儿 曲木子撒摄 据了解,当地政府还坚持湿地建设与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和产业转型相结合,精心打造安置小区。目前,环湖周边湿地控制区内,5乡1镇1街道办事处村民9000余户,3.8万余人已全部搬迁完毕。通过生态搬迁,邛海湿地得以恢复,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邛海湿地的华丽转身 按照“恢复一片湿地,救活一个湖,造福一方百姓”的湿地治理理念,通过实施邛海湿地恢复工程,邛海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恢复。邛海2014年被国家财政部列入全国良好型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目录和典型案例,2015年被国家环保部划定列入生态保护红线区,被国家林业局列入重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典型案例。步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科学发展轨道。 
图10 邛海湿地公园 邛泸管理局提供 邛海流域植被覆盖指数从1989年的38.2%增加到2015年的45.8%,其中邛海周边林草覆盖率达到92%,水域面积从2006年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4平方公里;湖水水质从Ⅲ类全面恢复并稳定在Ⅱ类,邛海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邛海区域空气质量和噪音监测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邛海来栖息繁衍,现在邛海已成为我为南方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邛海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新沙滩 魏建生摄 邛海保护恢复工程的实施,极大优化和改善了城市生态人居环境,西昌先后成为国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森林城市。来西昌旅游的游客也明显增加,2016年全市邛海景区游客总量为15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77亿元。 经过多年努力,邛海生态建设走出一条高原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科学发展之路。  未来:湿地建设与人居环境协同共生未来的邛海还将有哪些规划?据了解,今后,当地将推动邛海湿地保护、湿地管理、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的整体水平,以创建国家湿地品牌为抓手,构建西昌大生态旅游圈,努力建设生态田园新西昌。 
同时,将不断恢复邛海湿地生态系统,加大湿地科研监测,争取2017-2018年组织科考组重新对邛海湿地恢复情况实地考察,一旦条件符合“国际重要湿地”的申报条件即立即申报,将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横断山区东缘森林-高原断陷湖泊湿地复合系统保护的样板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最终形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协同共生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