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区走出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新路 ■新闻提示: 2016年,贵州的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中药材、核桃、油茶、特色食粮和特色渔业等一批优势产业在全国有了更多“话语权”。 特色在山,优势也在山。近年来,立足山地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地资源优势,贵州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瓦屋乡省级农业园区内游人如织 末春时节,位于碧江区灯塔街道马岩村的锦江河畔,不少村民正在马岩农业园区打理辣椒、黄瓜等早季蔬菜。与之毗邻而建的百花渡景区游人络绎不绝,不时有游客串到大棚里体验采摘瓜果蔬菜。 景田相望,农旅相依。这是碧江探索现代山地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近年来,碧江区紧扣主基调主战略,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山地农业园区为依托,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强化农业基础配套建设,大力发展机械化及农村电商,促进山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具有碧江特色的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园区建设引领农业集聚 年初,碧江区灯塔百花渡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入选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范围,该农业园区总投资超过8亿元,位于碧江灯塔街道马岩村,总占地面积近300亩,采取农旅融合的模式,融入地方民俗文化元素,集花卉产业、休闲度假、特色餐饮、现代观光农业等功能于一体,成为该区推进现代山地农业建设的一个缩影。 碧江区立足山地特色资源,把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主载体,积极推进“七进园区”和园区景区化“十个一”工程建设,先后投入30余亿元到农业园区建设,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2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4个,实现园区全覆盖所有乡(镇、街道)。与此同时,该区以园区为平台,通过招商方式,引进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企业40余家,通过“党组织+园区+农户+市场”方式,有效开展产业精准扶贫,扶持带动贫困人口2811人脱贫。2016年,该区借助园区打造农旅一体化新景点,成功举办瓦屋油菜花节、云场坪樱花节、坝黄红懂幻彩森林音乐节等活动,共吸引100万人以上到乡村旅游,园区景区化成为推动山地现代农业的重要推手。 现代农机加快农业发展步伐 “要农业提质增效,关键是要大力推广现代农机设备。”该区农牧科技局负责人说。 近年来,碧江区围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以节本增效为目标,以完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为着力点,大力调整优化农机结构,有力促进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如今,正值春耕生产时节,在碧江农村大地上,到处都能看到现代农业机器春耕生产的情景,过去依靠人畜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从2006年起,该区开始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正处于由小面积示范向大面积实施应用转变的重要阶段,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已成熟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平地采用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作业,小地块采用小型的脱粒机收获。“采用无人植保飞机进行规模性喷药试飞作业,一天可喷洒农药50余亩,这些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瓦屋乡村民罗效忠说道。 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背景下,碧江区农机合作组织达到5家,合作社成员百余人,机具拥有量200余台套,拥有农机销售商23家,其中定点农机补贴经销商4家,农机从业人员达500余人。全区机耕面积达33.16万亩,机播面积2.51万亩,机械灌溉面积8.22万亩,水稻抗旱保苗3.64万亩,蔬菜瓜果机械灌溉(滴灌)面积2.31万亩,机收作业面积10.17万亩,有效推动了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农村电商打通现代农业产销渠道 “现在农村好产品不愁销路了,而且还能够卖到好价钱。”滑石乡老麻塘村农村电商主人一边在电脑上回复订单,一边组织发货。 去年,老麻塘村通过农村电商线上交易,深入打造曾经在历史上闻名大江南北的“白水贡米”品牌,该产品卖向全国,各地实现收入130万元。在区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帮助老麻塘村“碧江白水贡米”强势入驻上海华联超市,实现线上线下销售。今年,滑石乡各村正以集体经济方式,大量流转土地,扩大“白水贡米”种植规模,利用特有资源优势,高标准打造“白水汞米”产区。 滑石乡农村特有产品顺利走俏全国各地,主要得益于该区发展电子商务带来的成效。 2015年以来,该区把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山地现代农业的主要推手,在碧江开发区智慧产业园创建了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着力构建园区电商发展优良环境。同时,抓住碧江区列为全省电商扶贫试点机遇,投入上千万元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支持和孵化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培育农村电子商务能人、健全农村物流快递配送网络等措施,不断促进农村电商大发展。 截至2016年,该区已建成电商运营中心1个,同城配送运营中心1个,农村电商服务站100个和母亲电商社区服务站16家,培育电商平台15家,配套圆通、中通等物流快递支撑,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亿元,仅2016年,农产品通过电商交易额达3.5亿元,电子商务为该区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特约记者 韦继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