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农民。父亲是富裕中农,读过几年私塾,母亲是地主分子,文盲。我毫无疑问出身农民。1960年代及以前没有计划生育,母亲生育到40岁自然停止生儿育女,养了我们兄弟姐妹五六人。我们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读过学前班。父母生养我们就像养猫养狗,让我们野草般的成长。
老大生于新中国成立前一年,是老三届高中生,后来考入湖北中医学院,成为我家第一个跳龙门的人,也是村里第一个不再口朝黄土背负青天盘泥巴的人,更是父母的一种骄傲。 我在父亲眼里,只是一个当木匠的料。我14岁初中毕业那年,父亲就想叫我辍学拜师学木匠手艺。无奈那时我身单力薄,弱不禁风,没有木匠愿意收我为徒。就这样,我有幸念完了两年高中。 
高中毕业,我心高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听从老父亲的安排,去干木工。但我的视野有限,格局不大,仅仅把大哥当榜样楷模,只要能进城工作,每天八小时上班,每月有工资拿,旱涝保收,风不吹,雨不淋,太阳不晒就心满意足。 我在农村参加过抢收抢栽的双抢。盛夏骄阳似火,暑气炎炎。水田里金黄的早稻要抢收,晚稻秧苗必须赶在8月之前全部栽进稻田里。否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种庄稼最讲究时节,误了农时,收成大打折扣,甚至颗粒无收。7月的太阳把水田里的水烤得发烫,我弯腰弓背在水田里栽秧,一栽一点头,上蒸下煮,汗流满面,腰酸腿软。栽到田头,腰痛难忍,便躺在湿热的田梗上小憩片刻,真不知每一场双抢我是如何熬到头的。直到1987年进县城到一家工厂打工后,我才与农活彻底拜拜。 
然而,农民的子女进城工作,却有个不雅的称呼为“农民工”,享受不到城镇正式工的种种福利待遇,精神上倍受折磨。同为工人,却同工不同酬。即便如此,三年后,我打工的单位倒闭,树倒猢狲散,正式工转到其它单位重新就业,临时工自谋生路,我踩起了人力三轮车送货拉客挣钱活命,当上了新时代的一名“骆驼祥子”。后来我参加自学考试,直到1998年才混了一个本科毕业,但国家不再包毕业分配,一切到市场上自主择业,我梦寐以求的国家干部身份始终与我无缘。 2000年,我终于到省城某报谋到一份助理编辑的工作,成为一名朝九晚五的都市白领。2005年在武昌贷款购房一套,成为房奴。人到中年,通过购房入户,始成为省城居民,总算松了一口气。当年口朝黄土背朝青天的辛苦生活确定被我甩得远远的,无论如何,我也不会再回农村吃二遍苦,受二遍罪。2013年,娶了一位36岁的省城离异女子为妻,也算是孔雀男配凤凰女,好不得意,踌躇满志。 
不料想城里的老婆嫌我是个乡巴佬,不热心给我生孩子,四来年,我的生活品质不仅没有因为城里女人得到提升,反而有所下降。老婆高中文化,当营业员,月薪2000元左右,无社保,工作累,上早班中班两班倒。婚前,我买了一辆七八万元的国产轿车。婚后老婆责令我处理掉,因为我用得少。我坚持养了它四年,5月8日,以2.88万元的价格卖掉了。老婆收入低,自然是穷人思维,她想到的是如何省钱,没有想到如何激励老公多多挣钱,换一辆更好的车。 老婆不给我生儿育女,我没有生活压力,也就没有人生动力。一辆几万元的车也卖掉了,每年万元左右的养车压力也没有了,我更是无压一身轻。 我出身农民,目光短浅,本来胸无大志,出于避苦趋乐的本能,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后来为了生存得好一些,发奋自考,学有所成。人生稍有起色,成为都市白领,很快又坠落成房奴。当时的目标,仅仅为了自保,保住工作,保证能还房贷月供,就是胜利。就这样,在职场上不敢冒险,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到如今,也就是普通职工一枚。 
都说买车后能扩大生活半径,我买车后,依然故我。因为我在省城举目无亲,无地方可去。上下班更没有必要用车,单位距家仅仅5公里,开车上班停车费每天15元不说,路上堵车,麻烦多多。我乘地铁直达单位,一趟只需要38分钟,开车遇堵可能还得一个多小时。我也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居然买了一辆车停在小区院子里当宠物,每十天半月,开出去遛遛。一度还兼职当了一段时间的网约车司机,跑遍武汉三镇。后来武汉网约车新政出台,要求车龄三年以内,裸车价12万以上,车轴距2650厘米以上才能申请注册成网约车,我只好把车卖了。
卖车后,我跟老婆商量,再买一辆12万元以上的新车玩玩。老婆说,你兼职开网约车三年也挣不回来成本,我只好作罢。老婆不想想,三年不回本,四年也行啊,这样,又拥有了一辆新车。算了,反正挣了一辆车也没有用,而且我个人消费很低,挣钱也没有用。 
现在我每天乘地铁上班,步行下班。每每看到过往的私家车,我都会朝里瞄一眼,看驾驶台上是否悬挂着智能手机,因为我当过网约车司机,驾驶台上的手机大都是为了联系顾客和导航。 我想象着,万一某天我又失业了,我就去当网约车司机。看我,就这点儿出息。 进城30年,我始终是个乡巴佬,始终想到的就是生存,就是最坏的打算。看来,出身真的很重要。出身低,如同井底之蛙,无法知道天外有天,很容易满足,怕失去现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格局很重要。有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志当存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