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订阅哦!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扶贫协作。教育扶贫,是福建和宁夏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20多年来,先后有18批福建教师来到宁夏支教,他们不仅充实了宁夏的教师队伍,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杨海燕,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两年来,她不仅把一所落后的乡村民族学校,带到了全区第一的位置,更在整个宁夏固原市发起音乐教师培训计划,开创了支教“既教学生,又教老师”的先河。 
宁夏固原,一间普通的音乐教室里,五十多个孩子,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小三手”合唱比赛加紧排练。袅袅歌声,高中低音错落有致。 音乐老师杨海燕:听琴,预备——走!喔喔喔喔……每个声音都是一颗珍珠,你的气息是什么?一根线,如果线一会儿粗,一会儿细,这个珍珠能穿进去吗?…… 站在孩子们面前指挥的,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老师,飘逸的长发,清秀的脸庞,淡淡的南方口音,还有满屋子的专业术语。外人一头雾水,孩子们却听得津津有味。 
三营中学,位于宁夏西海固贫困山区,九成以上的孩子是回族,是一所典型的乡村民族学校。校长海克梅说,代表原州区最高水平的中小学“小三手”合唱比赛,学校每年都参加,只是成绩一直不如人意。 2015年9月,作为第17批闽宁合作的支教老师,杨海燕第一次从三千公里外的福建来到宁夏。在三营,教育理念的碰撞,超出了她的想象, 杨海燕:我到一个学校当评委,所有舞蹈老师都蹲在前面做动作。所有的孩子全部都盯着老师的动作,眼神是歪的,他们没有表演,他只是看着老师的动作做下去。他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且老师一点都不相信他。我说如果都是这样教育的话,孩子就废掉了。 
一到学校,杨海燕就组建了常态化的合唱团,从最基础的声部一步步教起。马丽娜、杨瑾萱和王鑫玉,分别是第一二三声部的“部长”,娇小伶俐的杨璟萱,还是合唱团的团长。三个学得最快的孩子,被充分信任并“委以重任”。 声部长们:刚开始做的时候,老师帮我们一个一个抓音高,排练声部。 有时候教他们背谱啊,他们不会的,我们就教;还有督促他们背词啊、教动作。 我之前不太爱笑,也不太爱说话,都是独自一人,到合唱团以后,我也慢慢开朗起来。 要有气质,三营中学的气质。气质应该不是外表,应该是由内而外发出来的。就像杨老师,整个人走起来,看起来,特别洋气。 15岁的王萍是个要强的孩子,她咬着嘴唇说,想通过参加比赛,走近自己的梦想。 王萍:我喜欢唱歌跳舞,我长大了想当个歌星。小学的时候,就是给我们发个歌词,听一下伴奏,听一下原唱,让我们自己唱。现在的老师就不同了,她给我们分声部,而且教各个声部不同的音乐,我感觉现在的音乐老师比小学的更好。我们班喜欢音乐的多,有一半多。 不论是课堂上,还是公共场合,杨海燕都特别要求孩子们“讲规矩”,语气轻柔,但坚定有力。 杨海燕:我不要看到我的女生,坐都没有坐的样子,嘴巴闭紧,别往脸上抹,都抹没了。要做到人家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要什么呀?一样的。而不是老师教你这些东西,你只是走出去做给别人看。做给别人看没有用的,要做到人家在与不在都一个样,是你自己真正的东西。 
下了课,却是另外一番光景,孩子们一哄而上,“亲妈”、“后妈”叫个不停,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和要求也随之而来。 杨海燕:这个是我的小女儿杨瑾萱。 记者:小女儿? 杨海燕:这边,来,你们五十八个是我的什么人?叫我什么? 学生们:妈妈!Mother! 杨海燕:这是我的孩子们,不是去年有二胎政策吗,我说我少了生二胎的机会,他们说老师你不用生了,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学生:亲的! 杨海燕:我一骂他们,就叫我“后妈”,一开始撒娇就是“亲妈”。 
说话间,十三岁的儿子黄浩烊,从老家发来视频请求。跟身边欢呼雀跃的孩子们比起来,小伙子显得有些沉默。 杨海燕:喂,宝贝!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黄浩烊:恩,还行,一般。 杨海燕:为什么一般啊? 黄浩烊:为什么要很好呢? 杨海燕:你要不要跟姐姐哥哥们打个招呼啊? 黄浩烊:不用了! 杨海燕:那你今天作业多不多啊?英语背了吗? 黄浩烊:呃呃呃…… 杨海燕:那估计没背,今晚上妈妈陪不了你背英语,自己背好吗? 黄浩烊:说得好像这么久以来你有陪过似的。 杨海燕:好吧,我要忙去了,跟我说拜拜吧? 黄浩烊:拜拜! 杨海燕:姐姐们跟你说再见。 学生们:再见! 杨海燕:最近一个月我都是从十二点四十排练到九点半,就没有陪他背英语,“怨念”非常大。 
经过持续的努力,孩子们的唱功日益精进。在去年的“小三手”比赛上,杨海燕带领的合唱团惊艳全场,一举夺得全区第二名,创下乡村学校的最好成绩。三营中学一炮走红,几乎全固原都知道三营来了个杨海燕。 三营中学校长海克梅:小三手合唱比赛,在于老师、学校的投入和重视情况,方方面面综合起来的因素,当然更重要的就是音乐老师的能力。最明显的是杨老师,在音乐上付出非常多,她在我们固原影响还是非常大的,都能够提起她,非常优秀的。 
三营中学在比赛中一枝独秀,让杨海燕意识到,光教好三营的孩子还不够,要让所有的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好的艺术教育,得从老师抓起。于是,在她的倡议和主导下,固原市发起了合唱基地和合唱指挥培训活动。 杨海燕:我们制定一个计划,每个县市取两个基地校,派老师来,从最基本的组团、选团员,到平常的练声、训练、曲子、挥拍等,我们每个星期指导,每个月下去巡回指导。半年把一级校带出来,这两所学校再带另外两所学校,就可以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两年形成良性循环。 我请国家一级指挥陶文华老师过来做第一期的挥拍的培训,第二次培训,请的是厦门的深海蓝合唱团。一开始做这个项目,就是想打破支教老师过来只是代课的困局,不仅学生带出来,把老师也带出来,可持续的,还有打破了支教老师就在一个支教点支教的局面,创了一个先河。 王晓娟、朱炜和张秀娟,是杨海燕带出的第一批“徒弟”,提到亦师亦友的杨海燕,大家一肚子话说不完。 老师们:以前我们排合唱的时候,都是按大小个儿排,一板一眼,先把一段教会,再把另一段教会,然后拼命地合,很多时候还合不上。但是杨老师方法独特,就是按照声音去排,这样出来的声音就非常集中,也比较和谐比较统一,我们受益匪浅,真的很谢谢杨老师给我们专业上、理念上的一种创新。 
去年这时候,杨海燕支教期满,但那时候的合唱团、年轻教师的成长都刚刚起步,杨海燕放心不下,再三斟酌,选择了再支教一年。 杨海燕:去年有个孩子问我:“你就再留一年影不影响你的前程?”我说:“应该不会了。”他说:“如果不会的话,你能不能再留一年?”后面决定留下来。去年本来是很难舍的送别宴会,就送得很开心,因为知道我要来嘛,搞的我那两个队友也没有离别的气氛。 
“六一”前夕,今年的“小三手”比赛如期举行。当三营中学的学生们穿着印有校徽的制服出现,人群开始窃窃私语。许多城里的传统艺术强校,暗暗把三营中学当成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杨海燕挨着给孩子们补妆,面对紧张的气氛,大家淡然一笑。 记者:什么感觉? 学生:没感觉。 记者:准备好了吗? 学生:时刻准备着。 记者:激动不激动? 学生:一点也不激动。就是把排练的以最好的方式展现出来就行了。 杨海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带他们一起走过,一起参与过,不要硬跟他们说这是比赛,真正要给孩子们体验的感觉,而不是一定拿第几,不强加给他们这样一个想法。没有感觉。我跟孩子们都没有这种感觉。 晚上十点半,终于轮到三营中学登场了。他们选的是《再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和《非洲赞歌》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曲目,动若惊涛拍岸,静如小溪流淌。舞台中央的杨海燕,宛如随风起航的领头雁,时而缓缓倾诉,时而高亢激昂。 
在评委何文峥老师的眼里,三营中学拿第一其实并无悬念,今年乡村学校首次超越城镇学校,才更具深意。 何文峥:我每年都参加小三手比赛,今年发现农村的比城市的表现的好,他们改变了观念,而且一些年轻的老师到乡下去,比较敬业。 记者:这两年乡村学校精神面貌有什么变化? 何文整:跟城里的没什么区别了,尤其一化妆,我都认不出来了,明显感觉变化很大。 这次比赛,算得上杨海燕的告别汇报演出。三营的孩子已经成长起来,这让她无比欣慰。离别在即,她唯一放心不下的,还是一手带起来的项目。 杨海燕:合唱基地,就像是我带的一个孩子,现在还在咿呀学语。单单把自己学校的孩子带出来,作用不太大,走了以后就没有了,把老师带出来作用更大。我希望能影响到那些老师:三营中学的孩子能做到,我们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希望他们能看到希望,让我们咿呀学语的“孩子”能够快快长大。 
记者:郭长江、纪翔 统稿编辑:杨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