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阳春市如何破解“三农”难题(下) 本报记者 吴伟键 通讯员 伍志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阳春市在破解“三农”难题的过程中,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并带活了县域经济“一盘棋”。 村村通公路 创出“阳春模式” 要致富,先修路。从破解“三农”难题的角度出发,打造便捷、高效、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先行官”。 从2003年起,阳春市强力推进“村村通水泥路”大会战。本来交通状况相对滞后的一个山区市,在党委政府有效发动、交通部门专职负责、群众积极支持配合下,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全市所有309个村委会800多公里“村村通水泥路”的建设任务,对我省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起到很好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因而受到省交通厅的充分肯定,被誉为“阳春模式”。阳春市迎难而上推进“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关键的硬件基础。而在打造现代交通网络方面,阳春境内的省道113线南段、省道369线等改造工程如期推进,计划中的阳江至云浮高速公路将过境阳春,加上原有的三茂铁路阳春段、阳阳铁路阳春段,阳春交通基础设施将日益完善,形成一条城乡之间畅通无阻的高效交通网。 同时,农业的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步伐也在加快,2004年以来,阳春市共投入资金6400万元,完成了62宗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阳春市还投入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3.2亿元,加快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无疑使阳春广大农民和农村经济受益不浅。 推进城镇化建设 让城市反哺农村 破解“三农”难题,不能就农论农,必须有城市化、城镇化作为重要依托。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让城市反哺农村。 近年来,阳春在全市布点建设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在城区和各中心镇大力发展房地产、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如今已经颇见成效。阳春先后获评“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林业生态县”。 按照“山水园林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阳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完成了东湖文化休闲广场、龙湾河改造工程,漠阳江一河两岸城区防洪工程、阳春大道等“亮点工程”,使阳春拉开了城镇化的大格局。同时,强化市区的美化、绿化、花化和亮化工程,开通春州大桥、春州大道、朝阳路、松竹路,改造市区8条道路,建成了市区污水处理厂,市容市貌上了一个台阶。春湾、潭水、合水三个省级中心镇总体规划通过了专家论证,与市级重点镇和其余建制镇一起形成了三级城镇化体系,逐步形成以春城、春湾、合水等为轴线的物流基地网络。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一批环境优美的房地产项目纷纷落户阳春,不少先富起来的农民纷纷在城镇住上商品房。2005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2.17万平方米,销售额1.2亿元,分别为2000年的12.5倍和12倍。阳春市区建成面积由2000年的16.7平方公里扩展到了25平方公里。 招商引资建工厂 让工业反哺农业 阳春市在破解“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把农村经济与发展工业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方面又对农业有反哺作用。阳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催生了粤西绿色、嘉华、一片天等一批龙头企业,反过来带动了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阳春市仅从事南药行业的就有18万人。近5年来,阳春市兴建了站港、黎湖、新吉工业园区,培育发展了康润家具、一片天制药等13家超亿元工业企业,扶持引导宏大、宏信、凌霄泵业等重点企业实现增资扩产。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建材、机电、钢铁、纺织、家具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特钢、医药、彩印、电子加工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吸纳了大批农民就业。目前阳春已有1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8个商标获“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1个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两个产品获“A级绿色食品”称号。 “三农”问题逐渐破解,犹如关键之处的一着好棋,带动了阳春农业大市县域经济的“一盘棋”。在农业经济亮点纷呈的同时,阳春市工业发展的势头也很好,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1.3亿元,5年内年均增长16.2%;2005年,阳春农业总产值40.9亿元,比上年增长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