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起村民致富的信心 ——省委政研室驻阳春棠梨村工作组纪事
这几天,阳春市永宁镇棠梨村的村民正在抢种新引进的一种良种马铃薯。省农科院马铃薯专家陈家旺论证断定,这种马铃薯的亩产可以达到2000公斤以上,比棠梨村原来的品种增产1倍多,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惠东九华农贸有限公司则与农民签订了按每公斤1.4元全部收购的合同,省委政研室每月补助1000元请来技术员驻村全程指导马铃薯的生产。如此保险的致富项目,难怪村民们乐于跟着干。 村民们说:“省委政研室驻村干部做事是件件都落实,件件都可靠,沿着他们开辟的发展路子走下去,我们致富的信心就足了。”
驻村干部特别能吃苦 “这么艰苦的环境,我们当初对来自省委机关的驻村干部并不抱太大的信心。”阳春市委基层办一位干部说。“不过,两年时间下来,就连村民都因他们而鼓起了致富信心,真是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这位干部补充说。 一位的士司机说,去棠梨村要在山道上拐81道回头弯,扬尘大到不敢开车窗,收入还不够修理费和油费。驻村工作队员朱小强说,他们住在村委会办公楼里,那里没有自来水,若是晴天去棠梨村,一路风尘就让头发变得又白又硬,只能用楼前稻田里的水冲凉,更难受的是晚上文化生活特别单调,只能靠看电视打发时间,可棠梨村只能收到他们最不喜欢的珠江台。 为了鼓舞驻村干部士气,也为了找到棠梨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明知自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省委政研室主任关则文,亲自来到棠梨村访贫问苦做调研。结果,曲折颠簸的山路让他不得不住进医院动手术,背上一次打入五根钢针。 驻村干部在深入走访群众后认定,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交通信息条件,棠梨村人丧失了致富的信心。他们决心从发展生产上迈开驻村工作步伐,为村民们注入强心针。一件件实事办下来,他们赢得了村民的称赞:驻村干部真是特别能吃苦! “抢险救灾现场,我们在!”
患难之交见真情。今年8月的强台风“派比安”让省委政研室驻村干部与棠梨村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从8月3日起,“派比安”吹来的倾盆大雨连续灌注棠梨村3天3夜,12栋房子全倒,16栋房子成了危房,出村公路连摩托车也无法通行……在这危难关头,驻村干部始终战斗在抗灾第一线。此间,他们巡视了所有农户,安全转移群众103人,帮助群众抢救财物20多次,全村没有人员伤亡,灾民饮食起居全都妥善解决。 回忆起那场灾害,70多岁的杨才展老爷爷还激动得泪花闪烁,8月4日深夜,他忍不住跑回半倒塌的家中搬财物,驻村工作组长周霖雨坚决把他拦在屋外,劝说之间残壁就轰然倒下来!村干部和党员深受鼓舞,也表现出舍小家顾大家的高风亮节,当村民们抢时间插秧时,他们还忙于全村的灾后重建复产工作,自己的田园依旧荒芜。 当驻村干部在一线苦苦战斗时,省委政研室的关则文、吴茂芹等领导通过电话询问灾情,作出抗灾指示,并于7日拨出5.8万元救灾专款,驻村干部立即征求各方意见列出救济款的发放名单并张榜公布了三天,10日就全部发放到灾民手中。
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按照驻村干部们的设想,像棠梨这样偏僻的赤贫村,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必须拥有能够持久稳定生财的项目,脱贫才有保障。为此,省委政研室去年无偿支持了65万元资金,为棠梨村建设一座小水电站,村集体经济收入一举迈过10万元的坎。 村集体有了钱,如何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又成了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于是,驻村干部又及时探索出“村民理财之夜”的民主管理制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行和完善,该制度今年被阳春市委总结并在全阳春市推广。 富了集体还得富民,驻村干部为此唱出连台好戏:他们花5万元买回5万株优质桔树苗送给农户,又连续四次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传授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使全村柑桔种植面积翻倍增加到1100亩,形成了八月桔、十月桔和马水桔相搭配的柑桔品种结构。坡地种上了果,平地就引种马铃薯,改变棠梨人不搞冬种的习惯。规模化的商品农业要求便捷的运输条件,省委政研室又投入10万元并争取省交通厅支持,启动了硬底化公路寨寨通工程。 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悄悄发生变化,这不,今年就有5名青年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另有5名青年成为预备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