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似简单的船型转换问题,却关系着全市海洋捕捞业的升级转型—— 钢船出海拓展远洋捕捞
初冬季节,阳西县溪头渔港阳光温暖,船只稀少。又一艘新下水的钢船打破了渔港的宁静。在鞭炮声中,渔民带着期待的心情目送着这些庞然大物悄然出海。大家都明白,对靠打渔为生的渔民来说,钢船已经是捕捞业发展无法逆转的选择。 粤西第一家钢壳渔船厂 阳西是全省海洋捕捞业的强县,而溪头又是全市海捕作业能力最强的镇,全镇近400艘渔船的一举一动,可以称得上是我市捕捞产业的晴雨表。 “我们是一家有20多年木船制造历史的老船厂,现在要改造钢船了。”溪头木业船厂厂长姚挽说。船厂面积不大,只有2000多平方米,却同时有7条钢船在建造,几乎所有地方都利用起来了,到处是临时堆放的钢材和工具。“这几年来做木船的人越来越少,今年订单都是钢船的。钢壳的优点很多,抗风、抗撞击能力强,航速快、密封性好、节省燃油,生产成本低,而且船体造价比木船还低。”姚挽指着一条30多米长、装配400匹马力发动机的钢船说,这条船身的造价在70至80万元之间,而木船要将近100万元。 溪头船厂的生意之好,在投资人眼里却是意料之中的。去年第一条大马力钢船顺利完工下水后,船厂向渔民们证明自己建造的钢船质量跟木船一样好,订单接踵而来。船厂的大股东是阳西顺兴海洋渔业公司,巨大的发展空间促使该公司入股增资推动船厂转产钢船。公司负责人林进栈说:“这还是一个开始。在浙江、福建等捕捞业发达的省份,钢船率已几乎达100%,而阳西还不足5%。未来几年,大量的木船会全部换成钢船,由于本地没有钢船厂,本地有很多渔民到浙江福建等地下单造船。我们是目前粤西地区唯一一家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的钢壳船生产厂家,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每年的产能只有几十艘,部分订单依然外流。” “三年回收钢船成本”
来自海陵岛试验区闸坡飞鸥渔委会的船老大蔡国强,这些天来一直呆在溪头船厂,要亲眼看着花费自己所有积蓄的新船一天天地建造起来。 蔡国强是最早将自有渔船改造升级为钢船的本地渔民,他从事海洋捕捞已有近20年时间,现在主要的作业方式是流刺,得知溪头有钢船厂后特地过来下单委托生产。他认为,捕捞业近年来发展平稳,总体效益要比养殖业高,风险也较低,在生产资料成本大幅上涨、近海渔业资源减少的形势下,必须调整作业方式,向远洋和深海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而突破口就在渔船的升级上。在已有一条大马力木船的基础上,蔡国强多方筹集资金再造新船,预计投入需要100多万元,由于投入太大,他在与船厂经过深入的了解后,双方商定可以在船交付使用时支付大部分资金,剩余部分双方协议根据船的生产能力,在一定期限内还清。“这条新钢船最迟3年就能收回成本。”蔡国强对投资回报很乐观。 “三年是一个保守的期限。”溪头镇溪头渔委会书记关纪芬说。以一艘投入200万元、装配较先进灯光围网设备的钢船为例,作业能力要比传统木船强得多,单船平均年产值可达180万元,除去人工、燃油等生产成本的开支,基本上3年内就可以收回成本。通过船型转换,渔民有能力开发深海和远洋新渔场,而每个新渔场可以保持长达5年的高产期,资金回收的周期会进一步缩短。 进退两难的木船
钢船的优势在哪里?生产成本更低,结构更紧凑,船体空间好,同样的体积和马力,载货能力比木船大;船重量大于木船,密封性好,抗风浪和抗撞击能力强,在船体局部受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正常航行。在恶劣的作业环境里,航速比木船快50%,能够快速到达渔区,大大降低燃油消耗。更重要的是,船上可以配备先进的探测仪器和添置制冷设备,大大提升渔船的科技含量和作业水平。在作业海域、马力、设备相同的条件,木船根本没有能力与钢船竞争。“随着本地和外地的钢壳船越来越多,木船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出现亏损的基本上都是木船,渔民都想把木船换成钢船,毕竟两者的差距摆在那里。”关纪芬说。 但不是每条船都能轻易完成这个转换,指标和资金成为瓶颈。为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捕捞业实施产量零增长政策,对新增渔船和新增马力严格控制。渔民想升级钢壳船,要用淘汰拆解到期废弃的木船,向渔政部门申请更新指标和马力,但相当一部分木船状态良好,强行拆解渔民损失很大。如果申请了国家的渔船拆解安置补偿款,就意味着渔船的指标要回收,失去进一步拓展生产的机会。另一方面,渔民要获得商业贷款的难度也很大。贷款必须有抵押物,沿海渔民普遍有“重船不重屋”的传统,陆上物业量少价值低,而且大多已有贷款纪录,不能重复抵押。渔船作为流动资产抵押获得贷款的门槛很高,保险公司对生产满超过一定年限的渔船参保持审慎态度,不参保就意味着无法贷款。因此大多数渔民只能靠自己的生产积累来维护升级渔船。以溪头镇为例,全镇的渔船商业贷款不超过500万元,在缺乏外来资金注入的情况下,渔船“钢化率”不到10%,捕捞业扩张速度较慢。溪头镇的渔船债务负担较小尚且如此,其他沿海乡镇想要轻装上阵,升级渔船,调整作业,难度可想而知。
海洋渔业资源减少,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是套在捕捞业头上的两个箍。要在产量零增长的前提下实现捕捞业的突破,只有在产值上做文章,减少成本,提高价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今年6月在粤东考察时说,渔业生产要实现从要小船到大船,木船到钢壳船,浅海作业到深海远洋捕捞的转变。钢船,被寄予了推动实现产业调整的厚望。 木船需要升级,不仅捕捞强县阳西如此,在全市、全省都显得迫切。整体而言,广东的钢船升级速度仍相当慢,跟浙江、福建等省相比,落后很多。曾任阳西县分管渔业的副县长、市海洋渔业局主要负责人梁成满说,船体的变换,实际上是渔船生产装备的一次革命,是适应深海捕捞发展方向的变革。阳江作为海洋渔业大市,要在原来较好的捕捞业产业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采用股份制形式,加快钢船升级,拓展深海和远洋作业,向渔业强市的目标迈进。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海洋渔业龙头企业顺兴公司注资入股溪头船厂上马钢船生产线,是一个良好的开始。顺兴公司的业务覆盖捕捞、加工、补给、装备制造,船厂主要为自己的船队服务,同时起到扶持地方渔船的作用。顺兴公司有雄厚的财力,可以根据当地渔民和渔船生产的实际,选择采用分期付款或入股的方式,帮助渔民实现渔船升级,很受渔民欢迎。这与当地县政府提出培育捕捞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船队的初衷是一致的。 渔民实施钢船升级需要更多的扶持。梁成满认为,可以学习借鉴外地的做法,争取省和上级部门的支持,用贴息贷款的办法支持有实力的渔民改造上马钢船。另外,部分银行明年将对渔船开放商业贷款,在完善船只保险的基础上,那些作业方式先进、经济效益较好的钢船会吸引银行的放贷目光。 在一系列利好消息的推动下,部分渔民已经付诸行动。他们通过购买外地到期废弃的木船自行拆解,以申请获得更新指标,有实力的则直接购买外地的钢船或者与有指标的船队、渔民合股建设新船,实现生产能力的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