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市第五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凝聚全市力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抓机遇,谋发展,促和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顺利开启了“十一五”规划,谱写了阳江发展的新篇章。 三年励精图治,三年春华秋实。今天的阳江旧貌变新颜,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阳江正变得越来越美好。为迎接中共阳江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本报从今日起陆续推出三篇综述,回顾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同心协力,团结拼搏,不断开创阳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去年底,全省21个地市综合竞争力评估报告公布,阳江综合竞争力由原来的三类地区第一位升到二类地区第二位,地区发展后劲排名二类地区第一名。在全省各地加快发展、踊跃争先的形势下,阳江的发展态势引人关注。这让人联想起三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到阳江考察时提出“小市要有大作为”的殷切期望,立足发展第一要务,三年时间里,阳江作为欠发达地区渴望发展的热情、加快发展的能量正在加大释放,这可以作为市四次党代会以来阳江经济提速、社会发展的最好注释。 步入十年来最快发展时期
“2006年全市GDP增幅预计达到14%”,市统计局负责人对上年度经济工作以这样一个数字收宫表示满意。2004年GDP比上年增长12.6%,2005年增幅达到14.3%,去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低开高走,达到14个百分点,高于预期目标两个点,意味着三年来全市GDP增长年均达到13.6%,一改2003年前维持在10%和11%之间的平稳态势,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值。 三年跃上一个新台阶,成绩来之不易,市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三年,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市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调整发展思路、狠抓发展实干创业的三年。 建市以来,阳江发展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南巡后的经济发展大潮、1997年后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井喷式发展两个高峰时期,省委九次党代会后,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产业转移大潮涌向欠发达地区。在新的机遇面前,市四次党代会提出,阳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立足科学发展观,必须推进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民资,推进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互动发展;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进一步增创环境、民营、能源、海洋、旅游五大优势。在加快阳江发展的实践中,思路不断调整完善,四届市委又提出实施“工业立市”、“旅游强市”、“商贸旺市”、“农业稳市”、“科教兴市”五大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GDP增长14%是一个整体指标,细化到各项经济工作中,是更多的突破、更多的亮点,是五大发展战略协调推进的综合体现。盘点2006年,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1.48%,第二产业贡献7.37%,第三产业为5.16%,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效益提升,金融和物价稳定,社会消费升温。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6亿美元,总量和增幅为历年之最,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增长19.8%,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充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
令许多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市五次党代会报告的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出现了“工业立市”的提法,从四次党代会报告的“工业富市”到“工业立市”,一字之变,可以体味出阳江经济发展中加快结构优化调整的力度和决心。这种调整是有底气的,因为通过三年努力,阳江经济实现发展速度跃变的同时,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格局已发生根本变化。
在工业化大潮中,工业被赋予肩负阳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任,市委提出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发展工业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全市各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巩固和发展传统工业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9%。三大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34:31.8:34.2调整为2006年的24.4:39.6:36,第二产业全面超过第一产业并逐年递增,第三产业稳步发展,这标志着我市国民经济开始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 工业产业本身从量的扩展向质的优化转变。在巩固提高五金刀剪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我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临港海化工业和电力工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转变。——大力发展能源产业,阳江核电站、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阳西燃煤电厂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海陵风力发电场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高新区的开发建设和港口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临港工业正在起步,丰源粮油临港工业区、川崎特殊钢有限公司等先后建成投产;大力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在五金刀剪、食品加工、家具、建材、机电、医药、汽车配件等行业,民营企业更加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产品和结构的改造升级,培育和发展了“十八子”、“宝马利”、“新力”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发展园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阳东经济开发区和中山火炬高新区(阳西)工业园、中山石岐(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禅城(阳东万象)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和各县(市、区)的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除了在全省21个地市综合竞争力排位前移外,阳江去年收获的头衔不少。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50强的评比中,阳江在全国287个地级市中综合排名第35位,环境排名47位,交通基础设施排名第二位。在首届香港与珠三角西部发展论坛上,我市被评为最具投资潜力的城市。……荣誉与光环的背后,折射出阳江发展优势逐步凸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事实。 阳江加快发展优势和后劲何在?一是大项目带动。一批产业辐射能力强、投资额巨大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阳江核电站、阳西燃煤电厂分别完成投资8亿元和4.8亿元,今年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漠江水厂三期扩建工程、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阳东燕山湖综合开发、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S113线南段二期工程等项目将加快推进。与时同时,洛阳玻璃阳江基地、德恩富光盘生产基地、龙尚鞋业等工业项目加快建设,加上一批储备的工业、旅游、物流项目即将上马建设,为全市经济的加快发展积蓄后劲。 二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随着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市内骨干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完善,阳江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先后新建、扩建的6个110千伏和1个220千伏输变电站,使城区电网和工业用电“卡脖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大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民心工程的建成,大大提高阳江的城市品牌和招商吸引力。而2004年以来,政府部门开展以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营商成本为核心的改善投资环境系列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全市取消行政事业收费141项,减免涉工收费41项,每年减少行政事业和经营服务收费1900多万元,多管齐下的措施使得投资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服务水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阳江的环境优势,除了体现在软硬件上,还在于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全市各地的环保工作力度加大,加强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我市在全省环保责任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级;坚持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全市有林面积明显增加,在全省造林实绩考核中排名第二,“绿色阳江”和“生态阳江”彰显环境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