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大力发展冬种启示之三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阳春市春湾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里,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即使在冬季,每天也有数百吨还挂着露珠的蔬菜从这里转销到珠三角和我国北方,部分还出口到东南亚和欧美国家。该市场是阳江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惠及阳春北部数十万菜农。
在阳春南部,类似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在规划建设中,加上原有的中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阳春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销售平台。近年来,阳春市委、市政府及农业部门在拓展农产品销路和市场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
把水泥路铺到田边地头
早些年,阳春的乡村还没有水泥路,每到冬天,农民只能走路把蔬菜挑到路边或进城销售。“那时一天最多跑两趟,一天下来也就卖一两百斤蔬菜,不过种植面积少,有时只够自家人吃,也没有多少可卖。”阳春一位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农民陈伯说。
如今,阳春不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很多地方已实现了“寨寨通”,水泥路通到了大部分自然村,连通了绝大多数农田。农民再也不用肩挑蔬菜去卖了,而是用摩托车、三轮车,甚至用汽车去田边装运蔬菜,还吸引了不少客商直接到田边收购。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比以前翻了几倍,去年阳春计划冬种面积为25.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就占一半。
从挑着蔬菜去路边卖,到客商直接来田边收购,这一变化让阳春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谢兴标甚感欣慰,他表示自己多年在阳江农业线工作,深知路通对农产品销售的重要作用。“产品种出来了,要卖得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才能让农民真正受益。”谢兴标说。
有市场农民才有收益
“那年销售渠道没疏通,芥菜每斤还卖不到一毛钱,还不够运到城里的成本,只有眼巴巴看着大片大片的菜烂在地里。”阳春市石望镇新和村委会下莲村的菜农谢石南菜回忆说。几年前出现的“菜贱伤农”的局面,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
菜要卖得出去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有效益才能调动农民积极种菜。阳春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意识到,只有打造好蔬菜批发市场,才能帮助农民抵御市场风险,推动阳春冬种持续发展壮大。于是,春湾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深受广大菜农欢迎和赞誉。
受春湾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启发,阳春还将在公路干线建设更多类似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潭水、三甲等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在规划建设中。目前大大小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阳春有十多个,如潭水的安芬娜农贸市场、双滘的沙姜批发市场等。“这些市场在为农民提供销售平台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对收集市场信息很有帮助,便于适时根据市场调整生产。”阳春市农业局副局长张永乐说。
打造软环境让销路更广
如果说市场建设是属于硬件设施,是政府有形的手,那打造更宽泛的营销网络,组织专业的农产品流通队伍和建立对客商的良好服务机制,则算得是软件设施,是推动阳春冬种大力发展的无形之手。目前在阳春,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越来越大,冬种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变得越来越宽。
阳春市马水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该镇冬季盛产马水桔、香蕉、蔬菜等。据镇委书记周奇林介绍,该镇现有50多位专业农产品流通人员,加上许多来自其他地方的外来营销人员,共有上百人专门负责当地农产品营销,极大地推动了冬季农产品的流通销售,近几年,该镇冬季农产品从未出现过“卖难”现象。而这些流通人员的组织、监管,以及外来客商的接待、服务等工作,都是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来协调。
软环境的打造,对市场具有强大影响力,吸引远近无数客商前来收购农产品。据了解,近几年,阳春农民的人均收入每年都以6%左右的速度增长,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冬种收益。今年由于受年初持续低温天气和9月份强台风“黑格比”影响,农业遭受重创,阳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有基础上,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发动农民大力发展冬种生产,确保农民灾年收入不减。
绍华 娟娟 建光 林琨 志雄
|